古代普通老百姓称自己为什么(关于古代百姓和君王的关系的)

网友提问:

古代的皇帝中,你认为谁对老百姓好?为什么?

优质回答:

宋仁宗——赵祯

历史长河里中国大概有近500多位皇帝,不乏开疆扩土,创立基业的千古一帝从来不少,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终究都是拿人民的生命去发动战争,夺得尊严,夺得民族荣誉,

但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对百姓最好的皇帝应该是宋仁宗赵祯无疑了。

首先他是第一个用儒家所提倡的“仁”也就是“仁宗”作为庙号的皇帝,足以证明他死后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为何取得如此成就?我们可以看一下赵祯的皇帝生涯,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从谏如流

包拯直谏—包拯屡屡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也不能怪罪他。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即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生气地说:“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赵祯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广纳谏言—赵祯梳头,跟太监发起了牢骚,“大臣家里的歌姬都很多,还要建议我削减”太监问“皇帝准备采用建议吗”皇帝无奈道“谏官的建议当然要采纳啊”太监不服气道“那陛下先辞了我吧”皇帝就把亲近的太监全辞了,皇后问“为什么?”皇帝答“他们竟然要我拒绝谏官的忠言,我不能留在身边”

勤于律己

宁可忍渴,也不愿让人受罚—有一次,赵祯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赵祯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赵祯:“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赵祯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宁可挨饿,也不愿意伤害生物—一天,赵祯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

史书上记载了大量的宋仁宗的仁义之举,在他治下,百姓不是不是他的奴隶子民,更像是他的家人一般。

宋朝是所有朝代经济最繁荣的朝代,

仁宗期间出现了最早纸币—交子,

改革方面有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以岁币的方式维持和平,减少战争,仅有的几场战争也都是胜利,

宋朝祖训不杀言官,即使柳永写了一首很反动的词,就像文字狱一样,仁宗也只是让他“奉旨填词”而已,言论自由。

文学方面有欧阳修,范仲淹,柳永,苏轼等百家齐放,名人逸事也发生在这一代。

宋仁宗赵祯驾崩后,京师,洛阳纷纷自动罢市大哭,数日不绝,就连乞丐也在路上烧纸钱大哭,以至于洛阳城的上空“暗日无光”有一位官员,出差路经山沟,山沟里的妇女也戴着孝帽大哭,无不感人也。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北方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都没打仗了。”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看着宋仁宗

如祖宗”

这是一位人格魅力强大的皇帝,也是一位对百姓最好的皇帝,在他的治下是最安全的年代,视百姓如手足,善于纳谏,不发动战争,言论自由,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其他网友回答

刘恒

李世民

赵祯

朱元璋

爱新觉罗玄烨

至于谁对百姓最好,因为时代不同,不好评说。

留待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