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哪个国家最有机会统一天下?(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占据地理优势的齐国没有统一天下?)

网友提问:

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占据地理优势的齐国没有统一天下?

优质回答:

作为一个临淄人,在战国七雄中,对齐国的感情那自然是杠杠的。对于历史上的齐国的遭遇,我只想说感到痛心,但是也不意外,作为当初周武王分封的天下诸侯国之首,齐国可谓是人杰地灵,稷下学宫网罗天下之名士,淄河齐河流域又是良田沃野,自从东夷文化开始,就齐国这块地来说,论科技和人口都是要胜于其他诸侯国的,但就是占据了这么多先天优势,齐国却为何还是无法统一天下呢?

根本原因:封建根基太深

齐国历史悠久,说起来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但实际上坏就坏在它的这个历史悠久上。作为最初的一批诸侯国,齐国的封建势力可谓是深入骨髓,比其他国家最甚。三晋因为分裂了一个大晋国,所以是一个内部很新颖的新生国家,这也就是为什么魏国会率先变法,然后称霸战国早期,如果不是穷兵黩武,魏国兴许还能再多得瑟好几十年;而赵国也能胡服骑射,走向自强。楚国原不属于华夏文化圈,是一个自立的王国,之所以名列诸侯完全是自己硬挤进去的,它虽然也是内部问题很多,但是总的来说不算周文化体系,因此不能和齐国相提并论。燕国自身太弱小,如果不是太靠边,估计也是早就被灭了。再者就是秦国了,三晋好歹还有晋国在西周时的根基,但是赳赳老秦完全是春秋时期才有的国家,是一个全新的国家。齐国的封建贵族也就是卿和士大夫(不同于帝制时期的士大夫)势力太大,难以动摇,想想为什么姜氏会被田氏取代。所以任何中央集权制的变法改革都难以实施到底,就像西欧的英格兰王国国王约翰想集权,却被贵族们弄出了一个《大宪章》。因为改革不会彻底,生产力又在发展,社会形势与生产力发生脱节,导致国力不能充分发挥,最终会被打败。

直接原因:五国伐齐

其实齐国到了齐闵王初期,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人口充沛,兵源充足,粮草丰盛。先是夺了楚国的淮北之地,又把秦国赶回了函谷关,将领土版图阔到了齐国历史的巅峰。然而这个时候齐闵王就有点飘了,先是趁兄弟之国燕国内乱的时候打了一波劫,从此兄弟变仇人。然后赶走了孟尝君,五国伐秦之际背弃盟约,自己独吞了宋国。从此称为诸侯国眼中的众矢之的,于是以乐毅为大元帅的五国联军组成,两路夹击齐国,经过齐闵王的一波胡乱指挥,齐军终于是兵败如山倒,几代齐王励精图治的成果毁于一旦,燕军借势深入齐国腹地,拿下了临淄,将齐国打得就剩下莒县和即墨两座孤城。而楚君也趁火打劫,要回了被齐国攻占的淮北,虽然后来又田单复国,但是齐国元气大伤,已经再也没有机会站起来了。

其他网友回答

齐国的地理位置的确不错:相比赵、魏、韩这样的四战之国,齐国雄踞东方正如秦国雄踞西方——齐国东部是大海,在那个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不会遭受任何来自海外的进攻;西有黄河天险,南有泰山作为屏障,基本上是一个四面八方皆有天然屏障的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齐闵王曾和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但他不仅没能统一天下,自己反而身死人手,齐国也险遭亡国的命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有四大原因:

政治方面齐国变法流于形式——战国时代的时代主流就是变法:变法图强者日渐兴隆;故步自封者日益沉沦。齐国变法只着眼于澄清吏治,而对齐国的既定体制甚少改良,这就使齐国的发展完全依赖于贤明的君主和尽心尽力的大臣,而没一套足以支撑国家良性发展的制度设计,说到底这依然是一种人治。恰恰正是因为齐国将国家命运寄托在贤明的君主和尽心的大臣身上才导致了齐国发展的后劲不足,试问谁能保证齐国历代君臣皆为贤明之人呢?事实也正是如此齐威王、齐宣王励精图治使齐国称雄一时,齐闵王却是骄奢淫逸拒谏饰非之君,又怎能带领齐国一统天下?

外交方面齐国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齐国一直在合纵与连横之间摇摆不定,对于威胁最大的秦国始终认识不清,不仅没能以自己东帝的身份号令群雄开创霸业,反而因为对燕、宋用兵招致列国的嫉恨,酿成五国伐齐之祸。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国力大衰,再也不是能和强秦分庭抗礼的东帝了,这时齐国唯一的生机就是和五国合纵以抗强秦——既然自己已无力抵御强秦,那就只有将自己和五国捆绑起来以增强实力。然而这时的齐国却在秦国吞并五国的战事中置身事外,问题是当秦国吞并五国之后齐国又焉能独存?

经济方面齐国虽富,然齐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相比实行军功爵制度的秦国彪悍尚武的民风而言:齐国的民风是重视享乐,不思征战。故而时人有言“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尽管战国早期和中期齐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天才军师孙膑的智谋一度战胜过魏、楚等大国,然而齐国士卒的单兵作战能力大致只能排在战国七雄的中下——弱于秦、魏、赵、楚,也就比燕、韩这样的战五渣角色强点。

人才方面别看齐国的稷下学宫汇聚了不少人才,但实际上从稷下学宫走出的人才并没几个真正在齐国任职效力的。尤其是齐闵王之后齐国几乎快成为继战国早期的魏国之后又一个人才对外输出大国。

其他网友回答

这跟格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齐国地大物博,滨临大海,物产丰富,正是这种舒服,让齐国国君贪图名利,缺乏进取。

反观秦国,土地贫瘠,偏居一隅,还被六国歧视欺辱,随时都有亡国之虞。不发奋图强,就只有坐等灭亡。处于此种险境,秦国历代君王,都艰苦朴素,励精图治,致力于耕战,苦苦求取强国之道。

至秦孝公接手秦国,秦国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于是上下同欲,实施变法,在大才商鞅的主持下实施变法。不但变法取得了成功,而且即便在秦孝公、商鞅死后商君之法也成了秦国的固定制度,历代奉行,薪火相传。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所以秦国保持了政策、目标的延续传承和稳定。

齐国历代君王政策随心,没有稳定的传承,而且缺乏放眼天下的宏大格局。倒是没事喜欢贪点小便宜,比如攻燕灭宋,最终便宜没占到,反成众矢之的,差点被燕灭国。虽然在田恒的坚持抗战下,最后复国,但是元气大伤,再也成不了当初那个繁荣富强的东帝。

其他网友回答

齐国的地理位置虽然很好,但是也不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要说齐国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还得看以下三大关键。

一、地理位置的缺陷,周围邻居的强悍

齐国靠近大海,享盐利之福。土地平旷,城池众多。而且,齐国的商业氛围都很浓重,百姓生活都很富裕,自然没有必要为了生存而战斗,所以齐国本土的人没有很强的战斗意志。齐国官方就组建了一支雇佣军—齐国技击,花钱来供养。齐国技击虽然战斗力不弱,表现也不俗,但相对于同时期国家,还是属于底端,而且对于国家的忠诚度不够。

齐国境内大多平原,没有天险阻隔,适合攻,而不适合守,在军事上大多是大规模兵团的野战。所以,齐国对于赵、魏等邻居都很忌惮,因为赵魏两国的军事素质极高,魏武卒和武灵铁骑可以横扫齐国军队。同时,面对南方的吴越之地,也给齐国留下了长期的阴影。春秋末期,吴国、越国先后北上争霸,而第一个开刀的便是拿齐国来祭旗。因为它们都认为齐国是中原大国,打败了它就能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吴越两国的地盘直接与齐国接壤,双方边境不大安宁。吴王曾经率领吴国军队北上争霸,一仗就干掉了齐国十万军队。所以,齐国周围的邻居都不好惹。

二、命运时机不抓住,后继无人还要闭关锁国

齐国虽然在齐桓公时代是中原霸主,但是齐桓公之后,齐国内政不休,宫廷事变时常发生。最终,田氏家族经过三百多年的经营,在战国初期取代了姜氏家族的统治地位,历史上称之为“田氏代齐”。虽然这是一场相对和平的不流血政变,但齐国本质上已经发生了改变。

因为,齐国的非田氏贵族已经被田氏统治者屠杀殆尽,这就带来了人才上的匮乏,导致了齐国后期名将名相在各国中都不出色,而且大多以田氏家族的人物为主。战国时代,田氏家族只出了田忌、孟尝君田文、田单三个有影响力的将相,君王也只有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三代,至于其他人才,也只有孙膑和匡章。孙膑指挥的两场战争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也是齐国最为辉煌的时刻。但随着庞涓自杀,孙膑也退隐山林。齐国之后,再无名将。

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三代君主有着半个世纪的霸业,在这个时代秦国都不能与之争锋,魏国被从霸主打回了原形,燕国差点被灭了国,楚国、韩国被打成了小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有志于夺取天下。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削弱最强的竞争对手—楚国、齐国。第一步就是毁掉了齐楚联盟,第二步让楚怀王客死秦国,夺取关中,第三步便是蛊惑齐国称帝,然后五国攻秦。很不幸的是,它的计划很成功。到了后期兼并战争,秦国一直麻痹齐国,收买齐国的重臣,让齐国没有争霸天下的雄心。齐国没能称霸,秦国负有一定的责任。

在公元前284年,五国攻齐,在济西发生了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野战兵团,齐国二十万大军一败涂地,随后联军迅速攻占齐国首都,齐国有七十余城沦陷,这场浩劫也成为了齐国由胜转衰的转折点,齐国从此无力争霸天下。本来齐国可以有时间来恢复元气,可惜它经历此次浩劫之后,闭关锁国,不再参与国际大事。

比如长平之战时,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国也都爱搭不理。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齐王还跑去秦国朝见,可谓是腐朽到骨子里去了。等到天下被秦国灭亡了,齐王才发现自己孤立于这个世界。想要派兵防着秦国,结果秦军从燕国奔袭,打得齐国措手不及,在相国后胜的怂恿下,投降了,结果还被活活饿死。

三、齐国统一天下的时机

其实,从齐威王时代,经过桂陵、马陵两场战争,歼灭了魏国的主力部队。就应该组织联军,直接灭掉魏国。这时候,赵国的灵武铁骑没有建起来,魏国还在刚走下坡路。东面霸权被齐国覆灭,西面秦国攻占河西河东地区。此时两线作战,除掉魏国,是再合适不过了。韩国也可以顺手灭之。

齐宣王时代,燕国又发生了内乱,齐国派出军队几乎已经灭掉燕国。当时应当顶住压力,直接占领燕国,大不了把魏国、韩国靠近秦国之地分给秦国。同时,宋康王此时也很讨人厌,齐闵王灭宋之后,不应该吃独食,应该与秦、楚分食。并联合其他两国再灭掉赵国,这样天下就是三足鼎立, 天下鹿死谁手也未待可知。

其他网友回答

齐国的地理位置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我说的劣势是军事方面的地理劣势,而我说的优势是滨海、渔盐的经济优势。长期身处富足、安逸状态下的齐国人,崇尚文治而渐渐舍弃了祖先的尚武之风,时间一长他们难以与剽悍的楚、秦等国争锋。时人称之为“齐之技击不可当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当秦之锐士”。

齐国最强盛的时候只在齐桓公与齐威王执政时期,但是这两个时期的齐国是不是真的就具备统一的条件呢?请看下面的分析。

春秋时期,齐桓公发挥自己的政治能力,又利用齐国本身的大国优势,率先打出了一张“尊王攘夷”的手牌,得到了诸侯的响应。齐桓公会盟诸侯,驱逐蛮夷,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史称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过就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就陷于200多年里断断续续的内乱中,一直无法振作。

在春秋中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齐国只有大国之名而无大国之实,根本无力介入晋、楚的争霸战争。到了春秋的末期,吴、越等东南小国崛起,不断入侵的齐国边境。内忧外患之下,虚弱的齐国又何谈统一的问题啊。

笔者总结:

第一、齐桓公执政时期的齐国虽然强盛,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统一中国的条件。齐桓公时期的霸业本质就是以齐国为中心,率领鲁、陈、蔡、卫、宋等小国的军队捍卫周王室,替天子行使指挥权。

第二、“礼乐征伐自诸侯而出”说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诸侯会盟!齐桓公能够建立霸业就在于他能够把握“尊王攘夷”的方略,上奉天子,下讨蛮夷。这个时候,还不存在大规模兼并列国的时机,同样也不存在齐国统一的时机。

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事件,齐国大夫田和篡位,姜齐就此绝祀。田齐的国君不是姜子牙的后代,而是田和的后代。田齐刚建立的时候,中原的魏国霸业正如日中天。齐威王田因齐刚刚即位的时候,也常常惧怕魏武卒的进攻。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齐军能够取胜都是靠军师孙膑的奇谋。换而言之,齐军的战斗力并不如魏军。此战过后,魏国东线主力消亡殆尽,自魏文侯开国以来的三代霸业终于衰落。名义上来看,齐威王顺理成章地取代了魏惠王的霸主位置。齐威王时期,齐国人才济济,经济发达,兵士强盛。这是齐国最接近统一的时候,但这并不意味着齐国能够统一。

笔者总结:

第一、齐威王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齐国在齐桓公时代的影响力,但他的思想却还停留在过去的争霸战争中,没有看到大规模兼并战争的到来,其志只在称霸而已。

第二、齐威王虽然击败了魏国,但没有进一步开拓疆土。魏国衰落后不久,就出现了齐、秦、楚三强鼎立的局面。楚威王熊旅的军队抵达泗水,秦惠王攻陷巴蜀,这都是对齐的霸业挑战。以齐国的国力,并不足以同时应付秦、楚这两个强国。

第三、齐威王的后人碌碌无为,未能使霸业长久。即位的齐宣王是一位守成之君,埋下了燕国这个祸端,他本人更是坐视秦、楚的激烈斗争而无动于衷。后来的齐闵王为了灭宋,耗尽齐国国力。结果在五国攻齐之时,国力疲弱的齐国无力抵抗。

第四、齐国的强盛是经济、文化方面的强盛,其军力与齐、秦、赵等军事强国相比要逊色得多。从战国后期来看,秦国的崛起虽然势不可挡,但赵、楚两国的抵抗也相当激烈,唯有齐国在列国交战中显得疲软不堪。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占据地理优势的齐国没有统一天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