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优质回答:

题目:王勃: 人不轻狂妄少年,天韵舞春风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我读王勃的诗,内心总觉得是惋惜的。

650年 ,王勃童鞋出生于山西一个名门世家,他们一家子都很腻害。 他的爷爷可是隋末唐初的名人王通,,王勃也是诗人王绩的侄孙,对!就是十一岁就名动京城的神童王绩,五言律诗奠基人。

王勃的哥哥也是个天才少年,据说弱冠之年就中进士,爷爷哥哥们都很牛逼对不对,而我们的王勃童靴更厉害,人生跟开挂似的,彻底将神童优良基因发挥到极致。

六岁开始写文章,想想我们六岁的时候刚从幼儿园毕业呢,字都认不全呢。

九岁的开始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相当于大学研究课题),并指出一堆错误,还撰写10卷长文名为《汉书指瑕》。相当于一个小学生写一篇至少3万字以上的论文。可以直接升级为教授了,跪拜,连唐高宗大叔读到他献上的颂,知道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写,都连声赞叹他为“大唐奇才”。

王勃小朋友就是传中说别人家的孩纸。然而他性格造作,却不失真诚。他的才华,让他能够暂时的触碰到生命的玄机,他的智慧却不足以让坦然面对人生的穷通。也许境界只是毫厘之差,但这一步之遥,却往往一生都跨不过。

言归正传,大家都知道《滕王阁序》这篇脍炙人口的骈文,是王勃为了探望他的父亲,路过南昌,闲来无事,无事去蹭饭,参加都督府的宴会。这宴会本是都督阎公借滕王阁修缮一新的机会,大宴宾客。让其婿吴子章在众人面前作序,展示文采,一举成就文名。

与会来宾知晓阎公之意,当然纷纷谦让,早已准备好的吴子章正准备发挥的时候,初来乍到的王勃小朋友太傻太天真,当仁不让,即席赋就《滕王阁序》

计划被打乱,阎公很是不悦,初时以“更衣”(上厕所)为名,拂袖而去,实则仍在后面,听人奏报,留心席上的情况。

当听人报王勃写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表示很淡定,说,“不过是老生常谈”;等王勃写出“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公沉吟不言;到他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阎公肃然起敬,站起来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又再列席,立于王勃身侧,随其笔起笔落吟诵其文……

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下:文学背景

在唐代的三百多年期间中,文章体裁分为两种,第一种:前期的骈文 根据其内容,又可以分三期,自东汉末到维京南北朝期间内,渐渐盛行的同行骈文体文,这种文体,主要的特点,字字相骈,句句相俪,文字对仗,声韵要协调。王勃也是沿用这种体文,其他两种在这里就不多阐述。“初唐四杰”他们的文章都延续此文体。

(推荐书籍:《隋唐史别裁》李樹桐著 1995年商务印书出版社)

王勃童靴把音律、对仗、辞藻、典故以及文字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每一句都一幅风景大片,很有画面感,还是GIF动图的。

关键这是还是一篇限时命题作文,有景有事,寓情于理,吴子章被王勃秒成渣,宴会极欢而散,滕王阁的聚会,便如昔日会稽山上兰亭中的聚会一样,成为千古佳话。

《滕王阁序》这样挥洒自如的骈文,比王勃其他的诗作,更酣畅无忌的展现了他的才华,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亦不为过。

如果说,《杜少府之蜀州》,表现出王勃性格中的豁达,那么,《滕王阁序》所流露的王勃,则是豪情与失意并存的矛盾的少年。

然而676年,王勃于探望父亲的归途中渡海溺水,乘风而去。他只活了短短的26个春秋,一个天才少年从此就陨落。

其他网友回答

对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感情非常之深,在高中的时候临摹过这篇字帖,在对每个字的揣摩和重复中不自觉的就被其中的绚丽文采和浪漫豪迈情怀所打动,一句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至今记忆犹新。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畔,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

王勃路过此地,恰逢盛会,即席而作《滕王阁序》,文中声情并茂的描写了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已经开始在官府里教书了。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

王勃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滕王阁序》。

公元675年,王勃作此篇之时只有21岁,但经历官场了跌宕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单纯早慧的少年,他开始懂得额人情世故。

所以他写“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之武库。”积极能事赞美主人的盛宴。

接着开始写景,他运用了大量的铺陈,对偶的修辞手法,又在比较之间相互衬托,满是精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样的句子读起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如果文章就这样结束了,那么《滕王阁序》也就属于一个文辞华丽,描写风景的骈文,可能会淹没在后来李白的豪放唯美充满想象里的诗词之下。

但是王勃在描述完秋高水寒之后他笔风一转,开始写“天高地囧,始察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余之有数,感慨万千。”

意境高远,这才是王勃要表达的深意,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枪。

他转而慨叹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整篇文章情由景生,情景之间相互渗透,水乳交融,似行云流水,挥洒浑然流畅,既有苏轼的《赤壁赋》的苍凉,又有曹操的“老骥伏枥”的“志在千里”。

“关山难越,谁悲矢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文辞、韵律、气度,无一不精,读来让人心生万千感慨,由衷赞叹。

《滕王阁序》虽然是一篇用骈体写成的诗序,但它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华美俊秀,堪称典范之作。

就连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也对《滕王阁序》表示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

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情深不寿,过慧早夭,王勃的死,大概就是老天爷嫉妒他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世间容不下他的才情吧。

王勃是当之无愧初唐散文第一人,他的《滕王阁序》也是当时主流文体骈体的巅峰之作。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都知道王勃只在世上活了26年(650~676),《滕王阁序》是他在省父途中路过洪州(江西南昌)时,在都督阎伯玙于滕王阁举办的宴席上即席而作的,全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在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后,因渡南海而溺水,虽然被救了上来,但因惊吓过度,而不幸夭亡。

《滕王阁序》不仅是王勃的绝笔之文,也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骈文最后的绝世挽歌。

所以在谈《滕王阁序》的文学成就时,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所谓的文学成就是相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而言,还是相对于“骈文史”而言?或者单就这篇文章本身而言?

一、相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的古典文学史,包容太广大了,内容也极其丰富,优秀的作品灿若星辰。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涵盖四书五经,诗歌,辞赋,骈文,散文,曲子词,小说等等。不说屈原的《天问》这样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的跨时代作品,亦不说庄子的《逍遥游》,单说《离骚》对中国文学发展和影响,也是《滕王阁序》不能比的。

在通俗读本《古文观止》里,还有许多名垂不朽的其他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艺术和思想性上,都可与之颉颃。

如其写景之名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 《岳阳楼记》

这段写洞庭湖,写得很有气势。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 《岳阳楼记》

论辞采的流丽,亦不输于勃之作。

当然,讨论到这,很多人都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说事,这的确是千古写景绝句,无可比拟。不过这句是站在前人肩膀,化自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而《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放在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史里,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只不过骈文发展到王勃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式微了,强弩之末。王勃生于六朝文风渐微的时代,为骈文的落幕划上了一个完美的篇章。

二、相对于骈文史而言

我们都知道,骈文起源于六朝,发展到唐朝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盛极而衰的规律,骈文也是如此。到隋朝的时候,文坛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魏晋以来的文风存在着“浮靡绮丽”的弊端,开始改革,提倡质朴的文风。

如李谔的《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曰:

“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到唐朝中期,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将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但即便韩愈反对浮靡的骈俪文,也对王勃的《滕王阁序》另眼有加,对其很是推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王勃对六朝文风的改变有重要贡献,不仅扩大了诗文的题材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宫廷,还使六朝以来颓废淫靡的文风开始向清新刚健转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属《滕王阁序》。

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按照骈文的规则形式,无论是用典、辞藻、声韵、对偶,都可与巅峰时期的骈文相媲美,最最关键的是此文读来畅快淋漓,气势奔放而又流畅自然,比六朝骈文多了一份清新刚健。

如: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又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骈文史里,《滕王阁序》是其中的完美之作,不朽经典!

也是骈文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骈文的挽歌。正如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样,留给我们的,是绝世之响。

三、单论本身的文学成就

前面已经讲过了,再补充一下。

我们在谈一部文章的文学成就时,不仅要看它的艺术性、思想性,还要看其中的精神,到底是否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王勃的《滕王阁序》整篇文章一气读来,有凌云之气,挟风雷之声,读之令人奋发!里面很多名言,在这个时代,仍然震耳发聩,仍具有启迪人心,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理论,仍能引起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共鸣,在这一点上,是其他很多古文所不具备的。

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告诫人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永远别放弃心中的理想。

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上,辞采华丽流畅、清健高华,如彩云排空、长虹贯日,精彩名句迭出,更何况还有“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佳句。单论辞藻,后世文章,莫有与之抗者。

其他网友回答

如何评价王勃的文学成就?怎么说都不过分!《滕王阁序》是骈体文最后的辉煌,才子既夭,世上再无才子!骈体文于是终成过去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骈体文的没落,却迎来了唐诗宋词的辉煌。

要论才情,曹子建‘’才高八斗‘’为世人公认。一篇《洛神赋》如晧月临空,令众星黯然失色。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纵辞章华美,如临仙境,但说的只是个人哀怨,并无多少积极意义。

《滕王阁序》却不是这样,‘’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欧越‘’,开篇就将人带入一个宽阔的世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将人带入一个美妙童话般的江南水乡。面对个人荣辱,‘’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老当益壮,宁舍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处处透露着一个有志青年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阳光态度。

如果说在艺术上《滕王阁序》与《洛神赋》还需一拼,那么在思想意义上却是一个在天,一个坠野。每读《滕王阁序》,总能给人勇气和力量,让人奋起,不再消沉。范仲淹《岳阳楼记》为何那么有名?还不是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舍身忘我?

然天妒英才,让多少人为之扼腕!

其他网友回答

只有四个字:名副其实!

全文内容相当丰富,写景抒情俱佳。足以看出王勃文采斐然,阅读量积累量非常大,名人典故随手拈来,优美辞藻俯首可得,运用得当,非常优美的文章。

文章以饯别滕王阁为中心事件展开,艺术手法灵活多变,山容水态优美,楼台壮观,色彩变化鲜明,还富含远近,高低,虚实的结构之美,通过王勃的描述,一副极美的景致跃然纸上。

首尾两段叙事,跟大家把事情讲清楚了,中间两段,一段写景,一段抒情。

写景一段,文笔瑰丽,辞藻丰富,手法多样。从刚看到滕王阁,到登阁眺望,远近高低虚实景色,历历在目,读完如身临其境。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一个巍峨雄伟的滕王阁出现了。“披绣闼,俯雕甍”之后,山原、川泽一览无余;闾阎、舸舰尽收眼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有声有色,上下高低远近虚实,动静相映,意境浑然,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抒情一段,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表达抒发自己内心报国无门,但又不坠青云之志的心态,虽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依然不会放弃努力,隐隐的也是希望,在座诸位,有能力的给提供个报国途径。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贪泉、涸辙、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等数个典故,用来抒发自己欲用自己的才学报效朝廷,但“空余报国之情”,不过依然不坠青云之志,希望在以后的日子,可以有用武之地。

此文,非常值得古今传诵。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