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有什么特点(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民俗这些民俗的意义是什么)

网友提问:

家乡的传统民俗民风有哪些?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你能适应吗?

优质回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区域的本土除了使用特殊方言交流外,还有继承先辈遗存下来的风俗习性和习惯,这种民俗性的民间传承,已经深入人心和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我的家乡位置和环境比较特别和少有,处在三省交界地带,西南面沿接武夷丹霞地貌至江西交界地,东北面沿接浙江龙泉地貌至北浙江小镇交界地。

唯一的好处是方便,上外省去犹如去自家菜园子般自由省心,一是能使人眼界开阔,二是能学别人之长,克自之短,旅游、学习、交流,一站式到位;对于本土的生活习惯外、民俗和风俗习性一般体现在节日中,人们比较重视,承办的积极性也特别隆重:

一,浦城剪纸

浦城剪纸大者盈尺、小仅方寸,因题材而异,其形状或方或圆或菱或矩,其艺术特色既保有闽北民间艺术韵味,又深受历代文人诗词和中国画艺术影响。

2014年11月,浦城剪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福建浦城剪纸源远流长,据清代梁章矩《归田琐记》记载:“常见家人馈赠果品,必嵌空剪雕四字好语,如长命富贵、诸事如意之类,其婚娶喜庆之家,所用尤繁”。

浦城剪纸主要通过线条表现形体、质感,注重神情意态变化,富于传神,画面丰满、质朴,俗中见雅,雅不脱俗,生机盎然,寓意祥和。浦城剪纸取材多源于民间各种历史人物和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等。

浦城剪纸艺术,是画中有字,字中有画,有高超艺者,已收徒传术或办培训班,但它毕竟是劳神劳力的一种高脑力劳动,短时间内难已见效,颇有点后继乏人的意味,近年已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希望浦城剪纸艺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传承式发展。

二,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大的赛事和活动,是端午节包粽子、尝粽子、划龙舟必不可少的节目。一般在赛前二至三个月预备赛事、人员、划船等各项事宜。

大赛一般先选择在宽阔的水面进行赛事活动,选出几支或多支队伍参赛,比赛结束分出甲、乙、丙三个大项,即冠亚季军,按级别分给奖金和一定的物质鼓励。

一般在赛龙舟前三天举行祭祀河神话动,预示能完美顺利完成比赛等各项活动,也有赞助商出钱出物的,可在分割财物上不一定非常完美顺从人意,造成一定的怨言;可对赞助商来说,这种吃力不讨好,花钱办不成好事的感受,随后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一般是本地村基层合办!

三,舞龙灯

这种舞龙灯不象广东特殊大型几支队伍竞赛的舞龙比赛。一般在舞灯前一个月准备好舞龙灯的各种材料。

这种舞龙灯没有竞赛,舞者具备一定的水平即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走马上场。用材料做好一条长龙形式,按每段分段式,可以举着挥舞就行,再把每段连成一条完整的龙,并在上面配置灯火即大功告成。

舞龙灯的形式是走村串镇,在舞龙前每家每户派发灯贴,收过灯贴的表示接收,并有一定的金钱奖赏。舞龙灯一般在夜晩举行,碰上舞草龙者(稻草装粉、舞者是小孩),还得让道,见者大三分;接灯贴者都得准备一定数目的钱币,还得上香、放鞭炮,准备霄夜等格式迎接舞龙灯者的到来……!

四,皮影(提线木偶)

皮影一般出现在东南沿海一带,如泉州、晋江范围,内地少有。后来有人学成皮影戏,拿到内地演出,并受到一定的欢迎和喜好;由于现在的年青人很少学皮影,传承有一定的难度,再后来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陆地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消失于无形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我的家乡胜芳镇隶属于河北省霸州市。这里的民间文化异常丰富,人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对家乡文化非常自信和自觉,对家乡有特除的情怀和情节。

胜芳虽然地处北方,却因周围被湿地所环绕,有多条运河交汇,从而孕育出独特的有别于北方农耕文化的胜芳文化。在文化视角下的“胜芳现象”在华北文化区犹如干旱地带中的一块绿洲,其所传递的文化信息难能可贵,胜芳文化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具有它的独特性、多样性、原真性和专业性,从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来说,胜芳古镇是最为集中、最为丰富和最为完整的,即使在全国能与胜芳非物质文化相比的地区也并不多见。这里仍然保持着传统社会中县治一级所有国家礼制完整性的存在,其保留的许多历史细节都值得研究者去发掘,可以称之为汉学研究理论的试金石。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胜芳堪称为华北地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自从隋唐运河开辟了胜芳的文化之源,这里成为了南北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碰撞之地。金朝定都北京以后,这里又是天子脚下一个重要的京畿重镇。明朝永乐年间奉旨移居此地的官宦家族使得江浙文化融入胜芳。尤其明清时期这里倍受中国皇城文化和“儒释道”的影响;在清朝进入鸦片战争以后,这里又过早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这里水路发达、多元文化的汇集融合,加上物产丰富,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文化重镇,清末民初的胜芳已经成为繁荣鼎盛的历史时期。这些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加上百姓的富足,人们抱着“好者为乐不为冤”的心态去参加各种民俗活动。胜芳历史上发达的航运、渔行和草行传统行业,承载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娘娘庙会、关帝水会和火神祭祀三大庙会体系;胜芳传统社会的民间文化生活异常丰富。历史上“胜芳的会”的盛况,从天津流传“北京的人、天津的水、胜芳的花会、安国的药”的一句俗语中得到了充分认证。

随着历史变迁、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胜芳的娘娘庙会和关帝庙水会虽然已消逝沉寂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胜芳目前仍然保存着非常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有花会、民间信仰、节日、民歌等多个体系构成并互相嵌套的文化系统,还有独特的婚俗和语言文化。胜芳深厚的文化沃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良好滋孕和传承。具体地来讲:一是胜芳传统文化的思想在百姓头脑里根深蒂固,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已融入胜芳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胜芳传统文化生存的根本。二是胜芳以民营经济占主体,百姓相对富足,人们要追求精神层面的享乐,在不排斥外来文化的同时,人们积极投身到了各种花会活动中去。三是胜芳年轻人不外流,即使上了大学,学业有成后大部分返回家乡继承父业或着创业,这与国内大部分村镇及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外出创业打工致使人员流失严重,造成了传统文化传承困难的情况。胜芳的情况与此状况恰恰相反,胜芳的很多年轻人及儿童成为花会会众,已经成为了民间文化传承的主体。这些正是当今胜芳传统文化占据社会文化主流地位的主要原因根本所在,丰富多彩的胜芳民间文化不愧称之为华北民间文化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