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欣赏的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评价一位古代历史人物)

网友提问:

你比较赞赏的古代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

优质回答:

我欣赏的古代历史人物是秦始皇,虽说他实行的是暴政,但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称得上“千古一帝”。

首先: 他统一了六国,使古代中国走向统一大时代,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建立了第一个封建专制国家:秦朝。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节点。他设置了郡县制,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从此以后虽然古代中国战乱不断,但都是朝着统一稳定这个方向作为治国理政首要目标。每当出现分治的情况,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都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第二: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后,统一了货币(半两钱)、统一了文字(小篆)、,统一了文化(儒家学说),统一了度、量、衡,推行车同轨、道同距便于交通运输,这些都是秦始皇不朽的功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从秦始皇实行了这些制度,结束了以前混乱局面,国家开始走向有序化管理。

第三:抗击匈奴,征伐百越,修筑了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长城,修建了灵渠等等,有效的维护了国家疆域的统一和稳定。

其他网友回答

初闻先生,是因与卖十三香的名字有一字之差,错把先生名讳弄混淆,因年少无知,我以为卖调味粉的卖成了思想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接触到了一些明代的名人史籍,逐渐的缕清了先生与十三香毫无关系,也便再也未做更深层次的了解。

再遇先生,是在看八国联军犯我华夏的屈辱史中,看到倭寇的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随身携带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七字印章。勾起了我对先生的无限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古人?让不可一世的倭寇净要以终身来覆拜。这一下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急于要去了解先生的生平事迹,可实属在下脑子愚笨,始终不能理解先生的心学要义。但是先生的平生事迹却让我顶礼膜拜,佩服之至。十八岁守仁格竹让他对当时社会尊崇的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二十五岁第三次科举落榜时,他说出了“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这样豁达却富含哲理的句子。真是高度不同,人生境界不一样啊。三十五岁,因宦官当权,上书论救同僚,得罪大太监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并在去往的路途中,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了追杀(每当看到这里总是想起小兵张嘎的片段),在到达龙场之后励精图治、开导教化当地人,并在此期间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最让我惊奇的就是先生平定江西宁王叛乱,真是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啊。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发动叛乱,当时先生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得到了宁王叛乱的消息,然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捎带脚的把宁王给镇压了。此役随在当朝并未得到朝廷封赏,但是对于圣人而言,这些虚名又有何用啊。

传奇一生的先生,让人敬佩的先生,就是影响后世深广的心学创始人—阳明先生(王守仁)

其他网友回答

比较喜欢晏殊,一个是他的诗,一个是他率真的性格。

晏殊简介

晏殊(别名晏元献,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晏殊14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一生写词10000多首,但仅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

晏殊才华不必多说,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

小时候我们熟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出自晏殊。

殿试露才华,更显率真

晏殊从小好学聪明,5岁就能写诗创作,因此有“神童”称号。

时任江南按抚的张知白知道这件事以后,很欣赏晏殊的才华。

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晏殊14岁那一年,张知白以神童身份推荐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考生一起入殿参加考试。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大殿上,晏殊不慌不忙,神色正常,胸有成竹,很快答完了试卷。

宋真宗看后很赞赏晏殊的才华,赐同进士出身。

又过了几天,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拿到题目后,晏殊一看,这不是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吗?

按一般人来说,心中不得窃喜,不得嘚瑟吗?晏殊没想那么多,老实巴交的和宋真宗说道“这题目我做过,你还是考考我别的吧。”

宋真宗一看,这小伙儿也太实诚了吧。晏殊的坦率与真诚得到了宋真宗的认可。

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不是不想玩,主要因为穷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俭朴。当时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允许官员吃喝玩乐。

然而身为宰相的晏殊和其他官员太不一样了,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关在家里吟诗作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皇帝得知后,赶紧问他:“其他人都在KTV唱歌喝酒,你咋一个人呢?”晏殊很自然的说:“不是不爱玩,主要因为穷”,真宗听后,差点笑出声儿来,“这也太实在了吧,我大宋最不缺的就是钱”。

于是晏殊的回答更加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总结:身处太平盛世的大环境下,培养出了一批以晏殊为首的北宋词人,能够潜心创作,这大概是文人墨客最期待的时代了吧!然而,晏殊的仕途除了与大环境、自身才能有关外,还也就是他的坦率的真性情。

其他网友回答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大明王朝的于谦,可谓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以一己之力避免大明走上南宋的老路,引用当年明月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来表达我的崇敬之情:

也就在几乎同一个时刻,城内的于谦正在召开他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参加会议的包括朝廷的主要大臣和石亨等防卫北京的武将,这是一次气氛压抑的会议。因为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国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会议就在这样的气氛下开始,首先讨论的是如何退敌的问题。

  石亨发言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敌军的实力要强于明军,要想退敌,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壁清野,等待敌军疲惫,自然就会退军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也先的士兵并不是机器人,他们也要吃饭,只要坚守城池,等到他们吃光了所有的粮食,自然是要走人的。

  石亨深通兵法,他的这个提议也是行得通的。

  大多数人支持只有一个人反对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石亨的提议应该是会获得通过的。但这次,即使赞成的人再多也没有用,因为这个反对的人手中掌握着否决权。此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兵部尚书,也是会议召集人,在这个会议上虽然谁都可以说话,但只有他说了才算数。他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也先率大军前来,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他环顾周围众人,停顿了一下,厉声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众臣鸦雀无声,确实也不用说话了,反正我们说了也不算,你看着办就是了。

  于谦接着下达了他的第二条命令: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甚至连战场杀惯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惊。

  还没等他们喘过气来,于谦那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镇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杨节!”

  他停了下来。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这里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啊。

  众人并没有等待多久,因为于谦很快就说出了镇守者:

  “德胜门,于谦!”

   他用坚定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这种眼光也告诉了众人,他没有开玩笑。

  文武大臣们又一次吃惊了,可让他们更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于谦马上要颁布的是一道他们闻所未闻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此后的明代名将大都曾采用过这一方法。

  听到这杀气腾腾的语言,众人仿佛不认识这个正在说话的于谦了,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书生,还是儒雅的文官,是一个言谈温和,脸上始终保持着沉着镇定的表情的人。

  此刻的于谦依然沉着镇定,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意志坚定,果断严厉的战场指挥官。

  在残酷的战场上,弱者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为坚强、刚毅的强者才能活下来,并获取最后的胜利。

  于谦就是这样的强者。

  看起来会议要谈的问题已经谈完了,似乎也该散会了,正当众人庆幸从于谦那令人窒息的军令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于谦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最后一道命

  于谦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听到这道命令,连石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

?

  真的豁出去了

?

  所有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于谦,他们这才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

   于谦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

  “拚死一战,只在此时!”

    于谦是对的,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国运也将从此改变。

?于谦这种拼了命的打法打败了瓦剌,保住了大明。可是英宗复辟之后还是杀了他。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当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家无余财)

???????

????????抄家的官员万没料到,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如此穷困,他们不甘心,到处翻箱倒柜,希望能够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

???????

????????不久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于谦家中有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大为兴奋,认定这是藏匿财宝的地方,便打开了门。

???????

????????房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陈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给他的,于谦奉命收下,却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

???????

????????抄家的人最终收敛了自己一贯嚣张的态度,安静地离开了于谦的家,因为他们眼见的一切都明白无疑地告诉了他们:这个被他们抄家的对象,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个人最欣赏的汉武帝刘邦,他的社会经历和当时的特殊环境,迫使他最终成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假设刘邦是生活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之下,他肯定做不了皇帝,梦想还没开始可能就被彻底粉碎了.所以,很多历史上的大人物,都是乱世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