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不死秦朝会灭亡吗(如果秦二世是扶苏 就没有汉朝)

网友提问:

扶苏死了,秦朝二世而亡,刘据死了,汉朝怎么没有灭亡?

优质回答:

不才小生阿逸君,愿以拙见为您解惑。

这两者不能并一而论,扶苏之死于秦亡于二世无关,实忘于暴政。卫太子刘据被冤杀,并没有导致汉武帝众叛亲离,而且汉朝已经立国百年,人心向刘,并没有那么容易灭亡。

秦二世而亡跟扶苏的死没有关系,陈胜吴广起义只是借了扶苏和项燕的名声。当时,扶苏的死确实可惜。

阿逸认为,秦亡于暴政和无休止的征调,以及没有能及时调整统治政策。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全民皆兵,一直以法治国,轻视教化,坚持轻罪重罚,连坐制等,加重了对广大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在秦对外战争过程中,这些影响并不大。

可等到统一之后,还不改变统治政策,还“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肯定是不行的,这个时候,已经不用再进行战争了,秦人已经该享受胜利果实了,可依旧不改变这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就把之前的不好影响扩大了,影响就更大了。

秦始皇在位时,依靠他的威望,这些影响还不至于爆发。当他去世之后,秦二世也不改变,肯定会爆发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章邯的投降,与其说是被逼投降,不如说是没有希望和受够了秦法和秦政。

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史记·秦始皇本纪》

而秦始皇时期,北拒匈奴征三十万将士,民夫不计其数,修长城征调者百万人,南征岭南又征将士五十余万,其后征调戍守人员又有几十万。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此频繁的征调,使本来已经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百姓,更加困苦,一有机会肯定爆发。

所以在秦始皇死后三年,便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亡秦序幕。

所以,秦亡与扶苏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和一贯的暴政。

而刘据的死,确实影响了当时的时局,但并不致命,因为汉朝已经统治百年了,期间实施宽厚的政策,鼓励和扶持百姓生产生活,再加上武帝北伐匈奴,这个时候,汉人心中民族自豪感非常强,对汉朝的认同已经非常深了。所以刘据的死只是影响了朝局和几个家族的命运而已,并没有大到影响汉朝的走向。且汉武帝威望也高,能及时调整影响,其后汉宣帝也是不错的仁君明帝,也能及时调整政策,消除影响。所以不论如何,汉朝在这个时候,不可能面临灭亡危机。

秋七月,按道侯韩说、使者江充等掘蛊太子宫。壬午,太子与皇后谋斩充,以节发兵与丞相刘屈氂大战长安,死者数万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杀。初置城门屯兵。更节加黄旄。御史大夫暴胜之、司直田仁坐失纵,胜之自杀,仁要斩。 八月辛亥,太子自杀於湖。——《汉书》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洞见历史智慧 ,欢迎大家关注。题主的问题很有趣,下面我分享下我的见解。

一、前言

在历史上,经常存在一个人的生死可以决定国家安危,扶苏死、秦国灭,但刘据死、汉朝在,两个现象出现了矛盾。

其实,现象没错,只是道理欠缺一个条件,那就是特定时期的某个人生死可以决定国家存亡。扶苏和刘据相似之处在于仁爱且信奉儒家,但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矛盾中心又有所不同,所以两人的死,对国家的影响不同。

二、扶苏的死,使秦朝错失了改革的最佳人选和时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暂时呈现统一表象,但矛盾暗藏涌动,比如秦国与六国民众的矛盾、法家治国思想与其他治国思想的矛盾。

在面对诸多矛盾时,秦始皇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以严酷的刑法和高度的压迫,掩盖了矛盾。这些矛盾就如弹簧一样,越压越紧,考验些人民的底线,一旦爆发,将不可收拾。

扶苏看到了潜在的危机和矛盾,信奉儒家多一些,在治国理念上与秦始皇产生冲突,但胳膊拗不过大腿,扶苏被流放,远离了秦朝的权力中心。

当秦始皇驾崩后,赵高联合李斯,拥立胡亥继位赐死扶苏,进而在法家治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采取更为激进和高压的方式,清洗内部集团;继续大兴土木,以更为严苛的执法,奴役广大百姓,这将弹簧压到极致。

当陈胜、吴广起义后,弹簧的威力彻底释放,全国呈现星星之火的燎原趋势,掩盖的矛盾彻底公开化,很快秦朝淹没在历史中。

本质上,在秦始皇去世后,扶苏是调整治国政策、缓和阶级矛盾的最佳人选,拥有最佳时机。如果扶苏不死,他会着手解决潜伏的危机,而不是像胡亥一样激化矛盾,彻底使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完全走向对立面。

所以,扶苏死,秦朝二世而亡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刘据的死,只是统治阶层矛盾斗争的牺牲品

汉武帝雄才大略,对外开展了长达44年的匈奴战争,对内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政策。穷兵黩武的政策耗费了大量财物,导致国库空虚,而独尊儒术的政策,凝聚了国家共识。

所以,汉武帝晚年,虽国库空虚,危机潜伏,但并未激化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矛盾。此时汉朝中央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以汉武帝为首的皇帝派和以太子刘据为首的太子派。

与扶苏相似,刘据信奉儒家,为人仁慈,政见虽与父亲不一致,却仍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信任,被寄予厚望。

但刘据没有汉武帝藏污纳垢的胸怀和见识,他对江充等皇权派人物充满敌意。江充等人对此产生了深深地忧虑,甚至恐惧,一旦刘据继位,自己将必死无疑。

对于江充来讲,自己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搞掉太子,放手一搏成为他的最佳选择。江充将刘据锁定为自己的敌人,利用汉武帝的好恶,千方百计地搜集、抹黑刘据,制造并激化刘据与汉武帝间的矛盾。

江充成功炮制巫蛊案,逼反刘据,使汉武帝在暂时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捕杀刘据,最终使得刘据自杀而亡。后来,汉武帝幡然醒悟,斩杀江充,下发罪己诏来忏悔。

刘据的死,完全是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但此时的汉朝根基还在,汉武帝依然掌控全局,并借巫蛊案清洗了一批奸佞之臣,整个朝堂又重新凝聚在汉武帝身上,平稳实现皇权交接。

所以,刘据的死,并不会导致汉朝灭亡。

四、结论

由于扶苏所处的秦朝、刘据所处的汉朝的阶段和矛盾不同,两个人的死对王朝存亡的影响也不同。扶苏的死,直接使秦朝错失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机会,推向了灭亡;而刘据的死,只是汉朝内部的矛盾牺牲品,并不影响根基强健的汉朝,更不会将其推向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秦朝的扶苏和汉朝的刘据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父亲一个是秦皇,一位是汉武,在中国历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地位;再有就是他们都是皇长子,并且贤名在外;此外这两位皇子死的都有些冤,使人们为之感到叹息。秦朝在扶苏死后,二世就已经亡国,但是刘据死后汉朝为什么没有灭亡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扶苏和刘据死后掌权人的能力不同,制定的策略不同。

扶苏死后获得皇位的是胡亥,他本没有什么治国经验,权力又被赵高夺走,胡亥成为傀儡,不管胡亥还是赵高,在治理国家方面显然能力不足,在出现农民起义后只是一味的镇压,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而刘据死后汉武帝的皇权却一直在自己的手中,虽然晚年刚愎自用,出现过社会动荡的局面,不过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社会发展又逐渐步入正轨。

二、跟所处的历史大环境有关系。

1.秦朝当时面对的环境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建立到扶苏死亡才经过11年的发展,国家的政权根基还不是很稳定,统一后的国家在摸索中前行。六国原来的贵族还有不甘,想重整齐鼓,恢复河山,秦始皇又进行修建宫殿,修筑长城,使民怨沸腾,胡亥勾结李斯和赵高害死扶苏登基后更是变本加厉,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随后各地诸侯,义军四起,局面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2.汉朝当时面对的环境

刘据死后所处的大环境就不同了,这时候距离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已经过去100多年了,西汉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黄老之术,又经文景之治,再加上汉武帝前期的治理,削弱了诸侯,强化了中央集权,社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虽然晚年后的刘彻对权利越发看中,做了很多的错事,导致很多人因此被株连,不过之前百年打下的基础足够牢固,不足以感动帝国的根基。

综上,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朝廷面对危机采取的方略不同,最高统治者的能力不同,因此才会出现秦朝灭亡,汉朝没有灭亡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皇帝们来说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针对开国之君的,他们致力于开拓进取,一种是守成之君,他们致力于稳定。

秦二世与汉武帝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守成之君,那为什么秦灭亡汉却屹立不倒呢?很明显稳定上出了问题。

扶苏的死对于秦王朝确实是一个损失,但这种损失是建立在胡亥蹩脚的执政能力之上,我国历史上篡位的君主也不少,如唐太宗李世民,再如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他们二位篡位之后,唐王朝和明王朝没有二世而亡呢?那是因为二人的执政能力要比李建成和朱允炆强太多了,他们即便依靠叛乱而上位,也完全有能力维护帝国的稳定。

胡亥就差得太多了,他的上位不是出于主动,而是如同一个傀儡一般,是被人推上去的。主动与被动的差别相当有区别,一个有魄力争取帝位的皇子,起码得有能力聚集起属于自己的势力,李世民与朱棣手下精兵强将数不胜数,这不是一般的手腕就能做得到的。

被推上位的胡亥果然不是当皇帝的料,排斥了最有可能帮助他稳定大局的丞相李斯,而重用宦官赵高。

所以说秦朝的灭亡跟扶苏关系不大,同理,汉的存续也跟太子刘据关系不大。

因为刘据死的时候,他强悍到一塌糊涂的老爹汉武帝身体还硬朗着呢。彼时在位时间刚好半个世纪的刘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将帝国几乎所有的权力都聚集到了自己身上。

一、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丞相被架空。

二、对帝国威胁最大的匈奴被打到“漠南无王庭”的地步。

三、内朝将所有的决定权都收归皇帝。

四、帝国内部的藩王甚至豪强都被压制地服服帖帖,不敢反抗。

而对于刘据的清洗,非但没有动摇汉朝稳定的根基,反而令汉武帝的统治更加稳固。

自刘邦建立汉朝以来,外戚势力的威胁便挥之不去,刘邦时期的吕氏外戚,文帝时期的薄昭(虽然不是很出名,那是由于文帝清理得早),景帝和汉武帝早期的窦氏外戚,无不严重干涉了政权的稳定。

所以汉武帝趁太皇太后窦氏去世后,便对窦氏进行打压,由于有意识地防范,外戚势力在武帝一朝始终没有坐大。

但是这一切随着一个人改变了,那就是卫子夫皇后的出现。

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是当朝太子,兄弟卫青是大司马大将军,姐夫公孙贺是当朝丞相,甚至公孙贺的儿子也担任了九卿。卫氏外戚的崛起令汉武帝再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之后“巫蛊之祸”爆发,卫氏一族连带太子刘据被消灭,江山再次得以稳固。

世人都说秦始皇时期是暴政,汉武帝时期比秦始皇也好不到哪里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帝国在这二人的统治下却是极为稳固的。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

关于扶苏死跟秦朝灭亡的关系,其实应该是这样,复苏死只不过是权力斗争的一个结果,而最终导致秦国灭亡的实际上是赵高的专权和胡亥的不作为。而太子刘据死后,汉武帝却仍然在积极工作,而且根本没有所谓的众叛亲离,大臣仍然各尽其职。当然,还有别的原因,我们下面来分析。

第一,弄死他们的人是不同的,扶苏是被赵高和胡亥联手害死的,而刘据是被自己的父亲汉武帝赐死的。

扶苏的死包含了很多的谎言,最后给他的赐死的诏书上也没有说明具体为什么要杀他,只说他“不孝、常年征战无尺寸之功”,这放到普通人都不是死罪。这个死因已公布,大将军蒙恬都劝他再问问,不要急于自杀,可见人心不服。而刘据却是因为谋反,不管是不是因为江充在其中捣鬼,反正太子刘据是真的起兵了,也就是说,谋反有实锤,那么汉武帝不杀他,反倒是显得自己的法纪不明了。

第二,他们死后的政治走向不一样。

扶苏死之后,胡亥和赵高立即开始专权排挤忠良重用小人,加大国内的酷刑力度。国家的基础建设的大型工程纷纷上马,耗尽国力,民怨沸腾,天下有了“苦秦久矣”的感叹。而刘据死后汉武帝仍然执政了4年,而且对比太子刘据死之前汉武帝的政策,在后刘据时代更加的宽松,对外的征伐也停止了,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有了实惠,自然人民不会反你,人民不会烦你,那就只剩下权臣,而汉武帝面前,谁又当的了这个权臣?

第三,二人死后的统治者是不同的

扶苏死后继任者是胡亥,这是个不管事的皇帝,奉行的政策就是享乐,“人这一生就如白驹过隙,做了皇帝,就要尽心享乐”,这是他的原话。所以他躲进深宫不见人,对于朝政撒手不管,才造成赵高的专权。而且胡亥还讳疾忌医,当手下大臣跟他说天下有人谋反的时候,他非常不高兴,非得叔孙通说那只不过是小毛贼而已,不值得皇帝为此担心,胡亥不调查,不研究,就听信了叔孙通的话,并给他很多的奖赏。而叔孙通直接拿着这些奖赏就跑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胡说八道,但是没办法,不胡说八道的胡亥就能看了你。最后胡亥被赵高玩死之前,他还居然和赵高讨价还价,说我当一个老百姓行不行?如此政治低能,天下能不完吗?

而我们看看汉武帝之后继位的汉昭帝刘弗陵,他是什么样的表现?他在位时虽然有权臣霍光,但是他跟霍光之间还是相安无事,主要威胁反倒是自己几个兄弟,比如说燕王刘旦,就曾散布出他非汉武帝亲生的谣言,而且还准备谋反,结果被汉昭帝掐灭在萌芽状态。后来他还趁着霍光休假诬陷他造反,但是这个计量也被14岁的刘弗陵一眼识破,可见其正式政治天赋之高。

所以说,天下兴亡有可能和一个人的生与死有关,但是更多的决定因素在于当时的天下大事和后续执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