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和汉景帝被称为什么(汉文帝和汉景帝和汉武帝是什么关系)

网友提问:

汉文帝之后的帝王为什么不叫汉武帝而叫景帝?

优质回答:

所谓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都是古代帝王的谥号,就是他们死后,由下一任帝王及大臣们把他一生的功过、事迹及品德用一、二个个精辟的字来概括、总结,以示表彰,任何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谥号是什么,只有在死后才有的,所以也叫追谥。

给皇帝上谥号一般都遵循西周时的《谥法》来执行,上面列出很多有关帝王谥号的标准,后世根据先帝的品行及功绩再依照谥法表相对应的条文即可得出先帝的谥号。(汉文帝)

汉文帝的“文”根据“谥法”: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这个就比较适合汉文帝了,刘恒自吕后乱政以后,他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使西汉逐步走向繁荣。

汉景帝的“景”字依据《谥法》:由文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在这里取由义而济之意,及用义而成,刘启削诸侯之封地,平定七王之乱,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都比较适合由义而济、布义行刚之”景”。

汉武帝的“武”字根据《谥法》:威强睿德曰武、刚强直理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在这里取克定祸乱、夸志多穷之意,就是说刘彻威严、坚强、明智、仁德,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刘彻改革兵制,集中兵权,加强了中央军事力量,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平定北部的骚乱,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西汉至中亚的通道,“武”就代表军功显赫。(汉景帝)

既然刘恒能称汉文帝,那么刘启为什么不能顺着叫汉武帝呢?过去给皇帝上谥号并不是按照1、2、3、4及A、B、C、D的顺序来的,而是看你有没有那个资质。

刘启在“武”的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仅仅只是平定了七王之乱,这七个诸侯王所犯之事都是他刘家的家事,刘启就是执行家法处置,这与“景”的“布义行刚”相适应,而不符合“武”的“克定祸乱”,刘启在对待匈奴的政策上还是继承了汉文帝刘恒的息事宁人的和亲法,因此“武”用在刘启身上就不合适。

而刘彻痛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除去了多年的隐患,这就是“克定祸乱”,这就是刘彻的“武”。(汉武帝)

因此说谥号不是想怎么取就能怎么取的,主要是刘启还没有达到武帝应有的标准。象“文”这个谥号是多少皇帝梦寐以求都想得到的,关键是你有没有那个资质,有没有那个功德,这都是要由后人来平定,像杨广绝对不想要那个“炀”的恶谥号,没办法啦,你坏事做绝,这个“炀”字就非你莫属了。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搞清三个皇帝专用名词: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供奉的名称,如汉高祖,唐太宗

年号:皇帝当政时期的称号,如崇祯皇帝,乾隆皇帝

谥号:皇帝死后盖棺定论的封号,如汉文帝,隋炀帝

小编提问的就是庙号问题,庙号是根据皇帝生前的行为功绩来说的,和按资排辈没有关系

汉文帝:何为“文”,如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汉景帝:何为“景”,如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汉武帝:何为“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威强恢远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

可见谥号都是根据皇帝生前的主要历史功绩来定的,相比“汉景帝”,汉武帝更合适这个“武”字……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首先要搞明白庙号、谥号和年号的区别。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年号是自己定的,想怎么叫都可以。

而谥号是皇帝去世之后由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史官评议之后给的,比如汉景帝的谥号全称是“孝景皇帝”,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生前讨论这个是要杀头的,所以本人完全决定不了,也并非“武继文后”的传承关系。且景字的谥号含义还是不错的,而武字则是功过参半。

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逸周书·谥法解》

所以看着《康熙王朝》里大玉儿一口一句“我孝庄”,的确是瘆得慌。

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按照典制,庙号只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上,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所以自唐太宗之后都叫xx宗,而之前都称xx帝。汉武帝之孙宣帝时上庙号世宗,而汉景帝没有庙号,换而言之他还不够格。

在唐太宗开了没事就慰问史官的恶劣先河之前,历史上的谥号和庙号大多是客观而公正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至于为何汉景帝要用景字,不是没有原因的。

就事论事汉景帝确实是一位有为的贤君,在位期间继续文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政策,为汉武帝与匈奴的决战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并任用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消弭了内部隐患。

但汉景帝确实干过一些缺德事,以晁错和周亚夫为例。一个献“削藩策”,等到七国之乱不可收拾之时就被拉去“朝服斩于市”,榨干最后的价值去消除对方“清君侧”的合法性;一个立下不世之功,却无端受辱于刀笔吏,最后活活饿死。

至于武功,对外然仍以和亲为主,对内“七国之乱”就是他惹的祸,幸亏有周大将军替他擦屁股,不然可比“靖难之役”的局面危险太多了,这点显然武功不够看。“景”亦是上谥,想必刘启本人也不会纠结于此。

而汉武帝北击匈奴,南灭越国,东击东越,西夺河套,一辈子开疆拓土,赫赫武功,虽然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但这个“武”字显然当之无愧,也正因为这旷古绝今的功绩才会有后来的“世宗”庙号。

“汉称七制,唐羡三宗。”—《增广贤文》

后人公认的汉代有七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两位都位列其中,就不用计较这点谥号上的区别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可能对“武功”有一定的误解,七国之乱虽平定,但也只是内乱而已,所谓的武功,如没有对外战争并取得胜利,是有水分在里面,更不可能以此称谥。

“景”字谥号为美谥,《逸周书·谥法解》里这样对景字释义: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嫡长子,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削藩令”,和后世明朝的建文帝一样,受到了皇族藩王们的抵制,而且更麻烦的是,不是一个,而是七个诸侯王一起发难,这就是“七国之乱”。

但刘启不是朱允炆,本着谁反弄谁的原则,真的把七个藩王都给干掉了,不但削藩令推行下去,还让西汉的国力大力提升,接下来,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承接起父亲汉文帝的兴国事业,一起开创的盛世被历史称为“文景之治”。

有了文景之治打下的坚实基础,刘彻登上历史舞台,驱匈奴、破闽越、南越,开辟西南疆域、卫氏朝鲜,延伸东北国境、服大宛等西域诸国,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可以说建立了历史上最泼天的武功,所以,汉武帝的这个“武”字,绝对不可争议,以至于略去国号,大家说武帝时,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刘彻。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汉文帝”“汉武帝”、乃至于“唐太宗”“清世祖”等等对皇帝的称谓,其实属于谥号。而所谓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的功过给予的评价。我国地大物博,几千年封建王朝造就了太多的皇帝,而对于每一位大一统帝王,其功过是非不仅关系朝代的更迭,更为后世的帝王树立榜样以及宝贵的治国经验。

比如,汉文帝刘恒的父亲是汉惠帝刘盈。刘盈是西汉第二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虽只有七年,但其间广施任政,任用贤臣,休养生息。因此,死后谥号为“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这个字也概括了刘盈的一生。

因此,“文帝”之后不一定是“武帝”,汉文帝刘恒之后是汉景帝刘启也就可以理解了。刘启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国政,社会经济进一步得到了恢复,劳苦大众彻底走出了秦末战乱带来的苦难。因此,刘启死后,谥号为“景”,也是对其一生贡献的肯定,这也是西汉“文景之治”的由来,

事实上,汉景帝刘启之后便是汉武帝刘彻。当然了,刘彻谥号为“武”,并不是因为他是汉文帝的孙子,而是在“文景之治”之后,西汉国力蒸蒸日上,刘彻四方征伐,大大扩充了西汉的版图,这才是“武帝”的由来。我们熟悉的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就都是发生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

另外,这也是为什么开国几代皇帝谥号多为“武帝”、“文帝”、“太宗”、“世祖”等,而末代皇帝多为“哀帝”、“少帝”等,一听就不是好词,不是末代皇帝们自己喜欢,只是丢了政权,后人调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