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是谁写的(西游记到底是谁写的)

网友提问:

《西游记》究竟是谁写的?

优质回答:

当然是吴承恩写的了。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这题,任何人头脑里首先浮现的就是:这问题还用问吗?《西游记》作者当然是吴承恩了。可是这种观点正确吗?

《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的观点是清代学者吴玉搢(1698-1773)首先提出。上世纪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根据清代学者著作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这也是我们学的教材中吴承恩作者说的主要依据。

也就是说,《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说法最早出现于清朝乾隆年间。但是,《西游记》成书于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在明朝所有版本的《西游记》中并没有署名吴承恩的版本。

《西游记》的故事脱胎于玄奘取经的故事。玄奘取经发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公元645年,玄奘从天竺回到大唐,取经过程历经十七年。

后世之人根据唐三藏取经的典故进行了艺术加工,演绎出了不同版本的取经故事。

南宋时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面有了“白衣秀才猴行者”的形象,这是后世孙的雏形。

金代院本(戏剧剧本雏形,为后来元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元末明初有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

以上这些文学作品要早于我们今天的《西游记》数百年,甚至元代就有了《西游记》之名,这些都为明朝《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明朝时,私人印刷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全国能够出版文学作品的印刷厂有数百家之多,《西游记》作为大IP成为各出版社的热门出版物。

我们现在版本的《西游记》是以明清各版本为基础融合而来的。它以明刊金陵世德堂本为底本,参考明代李贽评本、朱鼎臣本、杨致和本、杨闽斋本、闽斋堂本,清代证道本、真诠本、新说本、原旨本、正旨本,以及当代学者整理校注本。这么多版本合在一起,你说《西游记》作者是谁?

和现在版本基本相同的能见到的《西游记》最早的版本正是金陵世德堂出版的《新刻出像大字官版西游记》,没有署名作者,出版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这也是以后西游题材小说的底本。

世德堂版本中有用荣寿堂本插补,因而在世德堂本之前,还应该有荣寿堂本《西游记》。但是至今未见独立刻本的荣寿堂本,这里不做解读。

世德堂版本同样没有署名,卷头只题了两行字:“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华阳洞天主人编辑,金陵世德堂刊印发行。

那么这个“华阳洞天主人”又是谁呢?此人真实身份有两种推测,一是吴承恩,二是李春芳(不知道的可以搜索,明朝嘉靖年间名臣,青词宰相之一)。

吴承恩是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境内云台山有华严、朝阳两洞,因此人们推测吴承恩就是“华阳洞天主人”。

李春芳是江苏兴化人,但他祖籍江苏句容,中进士前他还去了句容祭祖。句容茅山有华阳洞,而且又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说“华阳洞天主人”是李春芳也说的过去。

但是不管华阳洞天主人是吴承恩还是李春芳,他们也只是校注了《新刻出像大字官版西游记》,并不是编写了此书。

这里还需要重点说两个人:杨致和和朱鼎臣。

我们知道《西游记》,其实还有《东游记》(吴元泰作,说的是八仙过海)、《南游记》(又名《南游华光传》,作者余象斗,说的是华光大帝故事)和《北游记》(又名《真武大帝传》,作者余象斗,说的是真武大帝故事),四书合称“四游记”。“四游记”当中的《西游记》指的就是杨致和著作的《西游唐三藏出身传》,亦称《西游记传》。

杨志和,任何信息不详,只知道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他的《西游记传》书中描述孙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应诏取经,在途中遇难,到达西土,最后终于回归大唐。

朱鼎臣,广州人,其余信息无记载,和杨致和同时代人。朱鼎臣善写通俗小说,编辑有《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三国志史传》、《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

其中《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知名度较高,是《西游记》简本之一,与杨致和《西游记传》齐名。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要想清楚谁才是今天《西游记》的作者是不可能的了,只能说是古代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不管《西游记》作者是谁,总之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副波澜壮阔、奇异纷呈的西游世界,丰富了我们的想象,这就足够了。

其他网友回答

《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确实是个问题,这个问题从清朝就开讨论,至今上百年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西游记》在明朝问世之初,没有署名。直到清朝这部书才有了作者的说明,第一个出现的名字是丘处机。这部书里确实讲的是修炼的事情,起码在章回题目中显而易见。后来吴玉搢根据记载及对书中的淮安方言推断出是本家吴承恩,后来鲁迅也赞同。第三个被认成作者的是陈元之,他之所以入围提名是因为《西游记》的校订者是华阳洞天主人。而这个明显是网络昵称的名字,被一些学者证明是陈元之。

这三个主流说法中,认为吴承恩的人最多,因为找不到否定的理由,但也无法百分之百确认。而其他两种说法,理由都不是特别充分,推理大于证据。其实,《西游记》到底是谁写的,对当今的普通人可能没什么实际意义。

有一次,听到一位年轻的朋友回答《西游记》谁写的这个问题时毫不犹豫地说:“杨洁。”另一个嘲笑地反驳他说:“你太没文化了!是唐僧!”

虽然《西游记》的内容是经过民间沉淀和演变的,但明朝的作者能根据民间素材,最终整理出这么一部神怪为主角的长篇巨著,文学水平是超一流的。但他竟然学雷锋不留名

这里面除了古人对署名不是特在意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主要是明朝扬道抑佛,作者要躲开可能发生的政治迫害。另外,还有传闻,猪八戒,映射国家领导人。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

时拾史事/杂了咕咚,原创答案,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看了前面的两个回答,觉得回答方向不太对。

我认为这个题干要问的是关于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之争,而非世代累积性造成的“非一人独立写成”问题(前两个回答雷同了,都在不惮其烦地叙述《西游记》的成书问题,似与本问答无涉)。

也就是说,题干里的《西游记》,就是指在元明以后逐渐定型的长篇章回体通俗小说《西游记》。“《西游记》究竟是谁写的”这个问题,指向的就是小说作者之争的学术公案,也就是《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学术史。

这本是《西游记》研究中的常识性问题,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还需要一些普及工作。这里笔者简要介绍下《西游记》作者之争的前因后果。

一、《西游记》未注明作者,作者都是后人考证出来的。

《西游记》作者之争的根源,在于小说从诞生起就未标明作者(从未标明过作者是吴承恩),只有时注明校者。这和《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卷首标明“某某史传、某某编次”“某某的本”不同。

这就导致了作者考证的繁多与争论的扩大。据竺洪波先生考证,从清初汪象旭考证《西游记》作者为长春真人以来,三百多年间考证出的《西游记》作者多达近十人,大有追赶《金瓶梅》作者研究数量之势。而吴承恩,是这些人选中相对最“像”的一个,却也是争议热度最大的一个,更是“运气最好”的一个——因为即便面对着颠覆性的质疑,依然因为“历史问题”而保留在小说封皮上。

二、汪象旭首先提出《西游记》的作者是长春真人丘(邱)处机。

汪象旭是清初《西游证道书》的笺评者。他认为《西游记》是一部道教经典,大旨在于演绎“金丹大道”,在这一“证道”说的驱使下,他怀着炽热的护教之心对此做了考证。

辗转搜罗之下,他找到了宋元之际的道教宗师丘处机。丘处机,后避讳孔子而改名邱处机。他写了一部游记《长春真人西游记》,又常常简作《西游记》。

现在我们知道,邱处机的这部同名著作是一部游记,并不是小说。但汪象旭为了拉近二者,在评注时对小说《西游记》和邱处机的游记作了模糊渲染,伪托序及传赞弁乎首,拼接文本,将玄奘取经故事与丘处机的西游行记糅合,成功地给后人造成了混淆视听的效果。

汪象旭的这一“功绩”,后来被乾嘉学者钱大昕、段玉裁等识破,告以失败。

三、鲁迅、胡适等人最初考证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

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胡适等人开始考证几大名著作者问题。

鲁迅首先援引外证(纪昀、钱大昕等人观点、记述)和文本内证,否定了丘处机说,将小说《西游记》与游记《西游记》区分开来。

接着,考证出作者为吴承恩——

1.天启年间《淮安府志·淮贤文目》著录“吴承恩《西游记》”;2.这一记载,清人后阳山人丁晏、阮葵生、吴玉搢等人都已发现,但鲁迅作了进一步廓清。3.《淮安府志》中的《人物志》对吴承恩生平作了记载,显示出吴承恩的性格及履历,比较符合《西游记》的创作情况。

而后胡适推而广之,扩充了相关载述文献。董作宾、赵景深、刘修业、日本学者小川环树等人继之,提供了更多有关吴承恩的材料,从内证和外证上对其生平考证渐次详细。吴承恩说逐渐深入人心。各家出版小说、拍摄电视剧都冠名以吴,如86版电视剧就标明“吴承恩原著”。

虽然吴承恩说在此后遭遇了巨大质疑,但鲁迅等人的考证有着重要的意义——坚持了科学考证分析的原则(正面的著作权记载、与藩王府有关等线索)。虽然其逻辑上存在的漏洞,成为日后被挑战的“罩门”,但不能抹杀其开先河之意义。

四、余波迭起:《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说”质疑与未解之悬案

吴承恩说提出之后,一时间似乎成为“定谳”,但其实际带有先天性缺陷。是以主张与质疑两派,至今仍呶呶不休。

信从吴说者,如蔡铁鹰、苏兴与刘修业等人,不断完善着吴承恩说。

质疑吴承恩说者,代表人物为章培恒。他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为吴承恩所作》一文中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原文论述很精彩,其论据大致有以下几点:

1.《淮安府志》所记《西游记》未标明卷、回数,不能确定是小说。2.在《千顷堂书目》中,《西游记》著录于“史部地理类”,可能是游记而非小说。3.古代史志的惯例,是不会收录通俗小说作品的,《淮贤文目》等著录可疑。4.不论从内证(语言风格、内容反映),还是外证(史志记载,历代考证),都无法将目前已知的吴承恩情况与小说《西游记》文本完全契合。不能完全排除所见著录为游记而非小说。吴承恩说的相关考证,有“先预设吴承恩为作者”之后再予以循环考证的逻辑谬误。证据与结论之间无法建立“充要”关系。

章先生此文一出,遂掀起巨澜,原本似乎已是定论的问题被重新抛出,引发了学界热议。而近年来,随着科学分析观念在学术研究中越来越深入人心,吴承恩说的逻辑漏洞越来越被研究者重视,以至于否定吴说者大有与持吴说者分庭抗礼之势。

吴承恩说既然存在如此明显的问题,为什么当初会被那么普遍地接受,直到现在仍被回护呢?笔者认为,尽管说法欠妥,但是——

1.在《西游记》作者长期处于未解之谜的历史前提下,突出出现一个“各方面如此相合、相像、似真”的吴承恩,给了研究者莫大的惊喜,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反面证据;2.除了吴承恩,没有人比他“更像”的《西游记》作者了!

所以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个比吴承恩“更适合”的人选。而标明“吴承恩”原著在出版界和影视界已经是既定的历史事实。所以出于谨慎的考虑,再没有更好的结论的前提下,目前还是沿用了“吴承恩著”的说法。归根到底,这更多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五、其他魔幻考证。

除了丘处机、吴承恩两大主流观点外,还有一些持他说者,多缺乏说服力,或证据不足,或逻辑谬误,或索隐荒诞。简要列举一些:

1.认为作者是“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以沈承庆等人为代表。2.认为作者是茅山道士闫希言师徒。以胡义成为代表。……

这些考证虽然在今天看来问题百出,当时却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所以,“《西游记》究竟是谁写的”,你看明白了吗?拙文参考了竺洪波先生的相关成果,避繁就简,省去了很多论证过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西游记》是我国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书中写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在我介绍一下《西游记》这部经典著作问世的过程及其作者。唐太宗初年,著名僧人玄奘私自越境,经新疆、中亚等地到天竺(古印度)去研究佛经,历时十七年,行程几万里,取回佛经六百多部。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空前壮举震动中外,引起种种神奇的传说。渐渐的,传说越来越神奇,离真人真事也越来越远。南宋时,取经故事成了说书艺人的重要题材。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第一次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化身为白衣秀士,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这样,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开始由玄奘变成了猴行者。这个话本虽然粗糙,但为西游记故事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随后取经故事陆续搬上杂剧舞台。到了元代,取经故事大大发展并定型,这时出现的《西游记平话》虽已失传,但保存下来的片断说明后来《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已经具备。明代中叶,吴承恩在以往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写成《西游记》。这是取经故事发展的一个总结,也是他个人天才的创造,所以《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吴承恩(1500?一1581?),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自幼聪明好学,以文才闻名于乡里,但屡试不中,四十多岁才得到贡生资格。吴承恩对现实深怀不满,但自恨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寄希望于英雄出世。《西游记》就是寄托他一生愿望和理想的一部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