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乎)

网友提问: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优质回答:

如果你想迅速的搭建你的知识体系,首先你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去搭建知识体系?如果你真的想搭建一个真正属于你且实用的知识体系,请一定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去做这件事情。

如果你想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仅仅靠自己在网上到处去胡乱的搜索信息,查找书籍,看一些碎片化的知识,那必然是不行的。

你首先需要做的事,跟业内非常有名的前辈讨教

我们要找到在这个领域当中大家公认的前辈,要想办法与他进行接触,或许你可以通过一些付费的讨教形式,与他们进行见面,这是非常值得的投资费用,你一定要去花。

很多的人倾向于去请他们吃顿饭,然后去聊一聊,但是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

你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对你付出任何成本,仅仅请你吃一顿饭,你会倾囊相授吗?即使你会,也不可能非常高质量的倾囊相授,因为在吃饭之前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准备。但如果你是付费用户,那么他在见你之前必然要进行系统性的准备,因为他不能对不起这个钱,对不起自己的招牌。

因此付费找到业内非常公认的前辈去讨教,让他来给你直接搭建一套这本行业内,最完善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非常快的捷径。

另外一个是要去看本行业的长销书

长销书真的不是错别字,不是畅销书。

长销书的意思是说,这本书自从出版以来不断再版,让无数人进行观看验证好评,从而口口相传,不断的有人去买来阅读。这些书籍经历了时间的磨砺,证明了他们其中的精华是被大众所认可的,如果你想了解这个行业的知识体系,一定要去看这些经典的入门书籍。

你要进行多方交流,完善整个知识体系的分支。

前辈或者是书籍,或许能给你搭讪一个非常大的框架,但是其中的非常多的细节,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多的资料,也或许他们提供给你的并不适合你。

因此,在你看完了这些东西与别人交流完之后,这个时候你可以去跟你的,同等水平的人进行交流,或许你会从他们的身上去找到一些你发现的遗漏的部分,也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新的发现。

你要以教为学,快速进步,快速检验,拿输出倒逼输入

如果你认为你的知识架构已经搭建的比较完善了,那么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将这个知识教给别人。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承,也是在检验你的知识架构到底是不是真的逻辑清晰,条理明白。如果你在教别人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把别人讲不明白,就不是彻底的懂了,你就要去重新回过来去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只有当你去教别人,把别人真正教会的时候,才能证明你自己是真正的懂得,这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费曼技巧。

最后你要定期回顾、梳理架构

现在很多的行业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你可以经常拿一些案例,套入你的知识体系当中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个分析结果与你的同水平的人,甚至是高手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这个知识体系是不是需要更新了,哪一块现在是错误的,有哪些理论体系现在已经被证实是有问题的。

以上就是,让你快速搭建你的知识体系的几个步骤,还是那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你能成功!

关注“人生逆袭”,一起超速成长!

其他网友回答

1. 目标:找到一个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获取知识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是满足某方面的好奇心。解决问题就是在树立目标。抛开目标谈构建知识体系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太希望找到一套速成的标准答案了,这是在中国体制教育下长期驯化出来的思维惯性,你不可能通过构建一套知识体系去打败生活、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所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是目标导向的。

先有人生规划,再有清晰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就需要搭建相应的知识架构,所以知识架构是达成目标的一种途径。为了实现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进军哪些专业领域,在这些专业领域里,怎么分门别类的学习,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怎么获取知识,怎么吸收知识,怎么吸收,怎么输出,一切围绕着目标就会非常清晰,避免做无用功。

2. 获取:上网搜、找人问、翻书看、自己做

目标确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快速的获取知识。

上网搜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绝对是现在年轻人学习的第一老师,尤其是95后、00后,这是他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上网搜可以无限的浏览海量信息,可以让你快速的对一个问题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方便你对接下来的深度了解做决策和参考。(个人认为google学习要更强大的多,不过你首先得学会科学上网,还有英语要够好,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个提升英语能力的过程)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你要熟悉每个搜索引擎以及各个门户网站的属性,这样搜索起来更高效,比如有些深度的话题问答你可以在“知乎”上搜,微信上的文章你要用“搜狗”,豆瓣上的书评影评比电商网站上更有参考价值等。

找人问

有了宏观的认知后,接下来就是找专业的牛人求教,这是构建认知最快的方法。如果你身边朋友圈没有这样的人,你可以在牛人的微博等社交工具上勾搭,一般你做过功课提出的问题都是能得到牛人的回应的。

如果还不行,你可以在“在行”上花钱约,或者在知乎、分答上提问,以后这类付费知识问答经验分享的平台会越来越多,上面的牛人领域也涉及较广,门槛越来越低。

翻书看

书是死去的人,或者是以你现有资源接触不到的人,读书就是在和牛人交流。书的知识一般比较系统,思考性强,可以系统的了解某个东西。可以快速浏览,也可以精度,甚至反复读,这个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书籍来定,有时也没必要非得把一本书读完,把书中提到和你想要问题相关的读完就够了。

我有时针对某个问题,就会一下买五六本甚至十几本市面上和这个话题相关的书,基本上能涵盖这个领域所有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去找对应的案例和方法论。

自己做

没有适用所有场景的知识,也没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论,认清两者间的差异尤为重要,而只有自己做你才能发现这点。很多知识看似通用,实则不然,很多方法和答案是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悟出来的。实践是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对知识的最大尊重。

3.提炼:剔除无用、理清逻辑、知识模块化

剔除无用

我们每次搬进新家前屋子里都是干净简洁的,不到一个月你就会发现房间里已经有了大量的闲置物品或衣服,并且开始在房间里找不到自己的东西放哪了,等到你再搬家时,你发现自己的东西怎么这么多。

整理知识和整理物品一样,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每天通过手机、电脑、交谈、分享接收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房间,如果房间内的知识不及时删除整理,排除扔掉一些东西,长时间大脑就会一团糟,即使是你学过的知识,遇到问题时你也会记不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每天看微信刷朋友圈,接收了那么多的信息很多是无用的,高效人士会有意的屏蔽一些信息,而且一般牛人大脑过滤、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比其他人强。一场演讲,嘉宾演讲了两个小时,真正有用的就几点,所以需要对知识进行删减和提炼。(过滤信息也就是一个甄别信息的过程,要有自己的一个标准,什么信息可信,什么信息该屏蔽掉,什么信息该牢记并且去运用好,比如这篇在公众号里看到的文章,不要让自己陷入不加思索的盲目接受所有信息和排斥所有信息的极端处境中,比如看什么文章都说鸡汤文就太过了,信息过滤在这个时代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也同样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

删减提炼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找到重点,二是便于记忆。你只有记住了重点,下次遇见同样的问题时才能帮助到你。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忘记后剩下来的东西。

理清逻辑

同样一位嘉宾的演讲为什么笔记侠会整理的比较好,而且有时甚至嘉宾自己都觉得整理的比他讲的好,除了删除一些语气词和偏离演讲主题的一些话题外,就是笔记侠对内容的逻辑关系做了梳理,主次做了划分和标记,这样看起来就会很通畅,主次一目了然,重点不言而喻。

知识模块化

乐搏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宁在一次内部分享中,分享了自己的一套处事哲学——“玩套路”,也就是他用同样的一种套路轻松处理了很多问题,有时甚至不假思索,屡试不爽,包括自己投资的两个获得巨大成功的项目案例,用的都是同一种套路。这个套路其实就是模块化的知识。

我们生活中会遭遇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N,大部分人会针对每一个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其实有时可能问题1、问题2、问题3都在一个知识体系中,只要找到底层理论,就可以把所有现象层面的问题解决掉。

所以要对知识进行模块化,最好的方式是用思维导图把这些底层理论或方法论整理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模块,这样面对类似现象层面的问题时就完全可以把对应知识模块搬出来解决,面对复杂问题时就用多个知识模块。

4.输出:强化认知、关联重构

强化认知

输出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你不可能从思维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从不断实践中养成一种思维模式。知识也一样,必须要输出才行,也就是分享、交流和实践,不然就是死知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比如记笔记、写文章、做产品、做分享、交流、实践等等这都是输出,有助于强化原来的知识模块,而且在输出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人来提问或者交流,这同时也是对原有知识模块的一种重新思考和检验。

中国的大学教育之所以和职场脱节,就在于它是一种“从理论出发又到理论为止”的游乐场模式。游乐场模式的本质是由一些既定的游玩项目,每个项目包括确定的起点、路径、终点、时程等构成,在游乐场中,游戏都是可预测的,你处于一系列虚假的挑战之中。

关联重构

另外知识还有一种输出方式就是关联重构。知识不是简单的堆积,而在于制造关联,不然无法构成体系。李善友教授把物理中的量子力学和企业管理做了关联输出了互联网思维,罗胖去年的跨年演讲,仔细分析你会发现里面的核心观点其实是引用他人的,都可以追溯到某个人某本书的某个思想。

比如贯穿整个演讲的主旨思想“用生物学的思维理解现代商业”,其实主要来源于三个人的三本书,分别是Visa创始人迪伊·霍克的《混序:Visa与组织的未来形态》,凯文·凯利的《失控》和王东岳的《物演通论》。

不过罗胖聪明的把这些思想和观点进行了连线,并且和去年当下很多商业事件做了关联,完整四个小时听下来,大家不会觉得枯燥,反而脑洞大开。正所谓:天下知识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5.聚合:分类、分解、再聚合、建立秩序和体系

想要完整的构建一套知识体系,一定要经历知识的分解和再聚合,知识的分解和再聚合是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迭代过程。

同一领域的知识模块归类组合到一起会形成一套知识体系,而要将多个知识体系最终融会贯通起来则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这是因为知识体系的建立由实践和问题驱动,问题和实践能够分解离散原来知识模块中的点,这些点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的进行重构,然后再通过总结和归纳来思考如何从底向上抽象形成某一个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

对于没有构建太多知识模块的年轻人来说,不建议一上来就参考他人的完整知识体系图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最好先从实践和解决问题入手构建知识模块。

由《奇葩说》团队打造的付费音频《好好说话》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卖的很火,你会发现每天的6分钟语音都是针对某一个场景的问题,所有的知识点最后归纳总结为演说、沟通、说服、谈判、辩论五维话术能力,最终形成一套说话的知识体系,而所有的场景和知识点解决的问题都在这套说话的知识体系内。

其他网友回答

知者,多闻。识者,多观。观音,如来。观自在,如自来。都在名,词汇里。字典词海也。

个人体系,以个人为轴心知识壮大,带动群体。不可能全面。但专长吧,或者一枝之长成长为师长,足也。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现在说的知识体系,其实在我们上学所接受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知识体系,然后进到大学,所学的是一个更宽广的范围叫做学科体系。但是,我们所有要学的知识,它不单只是在理论上如此,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到工作中,所以在这里我理解的知识体系是当我们去调取和使用知识的时候,它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深度、内容结构,以及所具有的指导价值。

比如,我们知道的“1万小时定律”,当一个人在一个领域付出1万个小时,他就能从普通成为专家。如果我们深入研究,这个定律它不是适合于所有的领域,甚至它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通过1万个小时的勤奋和努力就会成为天才。它背后还有更深刻的概念,就是刻意练习和元认知。如果知道了这两个概念,就能更好地利用一万小时定律。这里举这个例子是由于我们对知识体系只知道一个知识点,而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深度和知识结构,所带来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可以来说一说什么不是知识体系?

其一、单纯的信息,不管怎么堆叠在一起,它都不是知识体系。比如,我们知道,鲁迅小说《孔乙己》里面对茴字有4种写法,但是知道这4种写法,它仍然不是知识体系,它只是一个小小的信息,一个知识点。

其二、无法与其他的知识产生关联的,也不是知识体系,它只是孤立的个体。

其三、没有办法创造出新的知识,也不是知识体系。

就像题主问的,那它是不是一个做一件事的完整的方法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拥有一个完善的一个知识体系,它能够提供给我们去思考一件事,处理一件事的思考方式,间接上为我们提供一个处理事情的方法论来。

举个例子,如何去做公众号运营?但是你只知道怎么去做好其中的一个部分,比如说,策划一个好的标题、做好文字编排和美观、做好一期内容策划,或者说了解市场的需求做推广等等。但是你从单个方面去看的时候,它仍然不是你做好公众号运营的知识体系;当然,从小的方面来看,比如说取一个好的标题,如果说我们能把这一块研究透彻,写出有吸引力、直击痛点的标题的方法和策略,那么,从这么一个点来看,它是属于这个领域范围内的知识体系。

因此,如何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下面会结合我的一些方法,对你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是否有帮助。

第一,从一个小的问题或者主题做起,不断拓展主题的深度和它的结构,从而构建一个小的领域范围内的知识体系。

比如,我们还是拿公众号运营来说,公众号运营的两大块,第1块无非是内容生产,第2块是宣传推广。但是公众号运营又属于新媒体,我们所要构建的知识体系只是新媒体一个子类,如果单纯拿公众号来讲,它又是自己所属的范围之内的知识体系;而公众号运营里面,只从内容建设来讲,它又属于分拆出来后一个知识体系。

这样对我们构建知识体系,它的好处在于我们不用求大求全,而只是在一个小的领域范围内,构建强大的防御体系,也就是知识体系。好比你就做公众号运营文案策划写得好,就可以把自己的文案策划形成一整套的知识体系,这个也就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而对于“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的角度出发,你会发现,做一个公众号它从内容建设、策划、宣传、运营推广、文案等等,都要自己去做,刚好做的特别好,相当于他处在了一个高度,又会比只做文案策划这一项,理解事物的视角和做事的方法论又是不一样的。

第二、从知识的递增,也就是知识不断的螺旋式上升,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可以说是从小的领域或主题构建知识体系的进阶,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口气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吃透,但是我们知道知识的边界在哪里,需要我们去开拓疆土。

举个例子,从公众号到头条号、大鱼号、百家号等等,从内容创业到视频、专栏、圈子等,通过不断地进阶,你就掌握了自媒体的玩法。在这个领域里面,有些自媒体不但自己做得很好,同时还教自媒体创业者构建自媒体所需的知识。

第三、在宏观的角度,从上往下去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是从一个小点拓展、从下往上,也可以从上往下去构建知识体系,两者结合起来比较好,我推荐这两个方法交替和结合使用。从上往下去构建知识体系是,现在就确定好要去了解和构建的是职场领域,职场分类包括职场规划、职场心理、个人技能、时间管理和个人成长等。它也会与经济管理有相对应的交叉,比如,市场营销、运营、项目管理,还要懂一些战略管理。当然个人成长子类又会分出很多小类,比如学习管理,行动管理、目标管理、职业发展等等,而职业发展里面又包括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工作、求职、转行、实习、待业、职业选择等问题。这是从上往下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个结构。

第四、如何利用碎片化的阅读构建知识体系

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阅读越来越方便,不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手捧一本书阅读,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读书或者其他的APP软件、微信公众号、朋友圈、今日头条等获得所需的知识。

那么这些碎片化的阅读,怎么去构建知识体系呢?举例子,今天你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有关时间管理。看完之后觉得很受启发,但只是讲了时间管理某一个方面问题,然后这个话题的兴趣刺激你进行深入研究,去把有关时间管理的书籍和文章,找来阅读,花一定的时间勾勒出时间管理的核心知识,甚至给他勾勒出整个框架。

第五、需要借助哪些工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平常我们都会要用到办公软件,来辅助我们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当然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到一些软件。

比如,可以使用印象笔记或者有道云笔记,分门别类建立笔记本和分组。我的其中一个笔记本是商业股票投资,它下面会有经管、股票基金投资、市场营销、技能工具等分组。相应的资源会放到相应的分组里面。

同时,还会在电脑硬盘里建立文件夹,把书籍分门别类放到文件夹里面,需要的时候方便予取予求,进行查看,检索出来使用。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回答问题:“什么是知识体系”。

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类似于我要去某个地方的路线图,比如我明天要自驾去西岭雪山。

有路线图的我脑子里很快就有完整的路线图,会知道有几条路线通往终点,这几条路线的优势劣势分别是什么?我最看重什么条件,那我最好选什么样的路线?每条路线上可能有什么问题?出现问题了我可以怎么做?

知识体系就像这路线图一样,是我们解决某个问题的路线图,当我们有了知识体系后,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脑子就会特别清晰,能够看到整个事情的全貌,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地方。

作为一个终生学习的追求者,自己也一直渴望找到一种系统方法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把它运用到生活中,所以自己一直在各种尝试,也踩了很多坑。直到最近,自己探索出了一种方法,也尝试了三个月时间,发现确实对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运用到工作或生活中很有帮助,特分享出来。

首先需要明确建立知识体系的关键是什么?

笔者认为是建立闭环。只有让自己的输入的知识碎片通过梳理,实践消化,以及输出这几个阶段以后,知识碎片才能真正进入自己的身体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那具体怎么做呢?

1. 通过知识卡片梳理知识碎片

知识卡片这个概念,我是在阳志平老师的微信公众号中看到的。它指的是我们可以把书中读到的,课程里学到的,或者是文章里看到的有价值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张知识卡片里,一张卡片一个知识点。

阳志平老师用的是纸质卡片,而我呢根据自己的习惯用的是印象笔记来做知识卡片。

到目前为止自己已经梳理了100多个知识卡片。

我做的知识卡片其实一点也不麻烦,就是用一个表格就完成了,每一行包括一个问题,来形成某一个特定类型的知识卡片的问题清单。

就像这样,并不难对吧。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跟一般的笔记有啥区别呢?

知识卡片相对于笔记的优势如下:

1)知识卡片梳理出来的知识更加结构化,标准化,因为它是由特定的问题清单组成。所以它更像我们看病买的各种药的药方,上面清清楚楚表明了这种药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服用,什么情况下不能服用。知识卡片是知识碎片的使用说明书,我们看到后会有更深的认知。

2)知识卡片梳理出来的知识不局限于某本书,某篇文章,某节课程。比如我从一本书中看到黄金思维圈这个概念,我建立一个黄金思维圈的知识卡片。当我以后从其他文章,其他书籍又看到了黄金思维圈的补充描述,我又可以补充到之前的知识卡片中,完善黄金思维圈这个概念。

可能又会有人问,我的知识卡片记录了哪些类型呢?

这个就见仁见智了哈,我自己的知识卡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概念卡片,行动卡片,原理卡片,故事卡片,观点卡片,金句卡片,标题卡片,幽默卡片。

可以看到,我的知识卡片除了帮助我建立知识体系外,还可以帮助我写作,作为我的素材库。

2.扑克牌反思法来运用内化

这个方法是来自于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这本书。成甲老师专注于研究各种思维模型,并把思维模型做成类似于知识卡片的扑克牌,叫思维模型扑克牌。

成甲老师每天都会花很长时间来做反思,而思维模型扑克牌就是他用来进行反思的工具。

每天反思的时候,成甲老师会首先回顾当天发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

接下来,他会从思维模型扑克牌抽出一张来,看一下,这件事情如果是采用了抽中的这个思维模型来处理的话,我可以做些什么呢,结果可能会是什么。当思考完一个模型后,就抽第二张扑克牌,继续思考。

而我呢也借鉴了成甲老师的这个方法,回顾当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实际是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接下来就是遍历我收集的知识卡片,进行反思:

1)我是否采用了这张知识卡片里的知识点呢?如果采用了,是否运用正确了呢?如何做更好呢

2)如果没有采用,是否可以采用呢?可以怎么做呢?

你看,我就是在不断对知识卡片里面的知识点进行刻意提取,刻意练习,有了刻意练习,才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可能性啊

3. 思维导图建立体系

当内化了知识卡片后,我就可以建立知识体系了。

和一般的建立体系不太一样的是,我的体系是以一个个问题来为核心主题,比如:

如何做需求分析?

如何做一个销讲?

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

这样会让我的体系更有针对性,更有很大的可能性用来真正解决问题。

我现在是用印象笔记来做这样的体系搭建,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我就可以用思维导图把我的各种知识卡片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结构,这不就是知识体系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吗?

这样一来,我们收集的知识卡片就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点了,一切都链接起来了。

4. 作品输出收获反馈

有了梳理,有了实践反思,也有了体系的搭建,剩下的就是用作品来做输出,通过外界的反馈来优化自己的体系,完成整个闭环。

最好的学就是教别人。

所以要想真正完成自己的体系搭建,就是以作品为载体输出,以对自己的体系进行检视,并能倒逼输入优化。

所谓的作品并不是要求我们写一本书,或做一门课程,我们可以借鉴费曼学习法。

我们可以约几个朋友出来,给他们做一个分享,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分享出来;

我们可以在喜马拉雅上开一个音频专栏,每天做一个几分钟的音频分享;

我们也可以在抖音,美拍上做视频分享;

我们也可以在头条上通过写文章,微头条的方式来做输出。

总之,输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当我们能把自己的知识体系用自己的方式分享出去并真正影响到周围的人,我们自然也在运用知识体系创造了价值啊。

写在最后

这是我的一些个人经验分享,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人,供大家参考。

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看到后一定给予反馈。

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私信我,可以做一些1V1个人的咨询,欢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