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登基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呢?(朱高炽为什么在位不到一年就死了?真相是什么)

网友提问:

朱高炽登基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两京之间一千一百多公里,朱高炽在洪熙元年五月十一日病重,派太监海寿通知在南京监国的太子朱瞻基回京。朱瞻基六月三日就回来了,只用了二十二天。因此有种说法,怀疑朱瞻基有谋害朱高炽的嫌疑。

朱高炽在三月份刚下诏,把京师改成“行在”,六部前面都加上了“行”字,立意要把京师迁回他曾经呆了十八年的南京。

想迁回去,就得有人预先到南京做准备。

朱高炽自己很想去,但是朱棣刚驾崩不久,他这时候去南京,那就是不孝顺。

无奈之下,他只好让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到南京去看一下。

群臣反对迁都对明仁宗朱高炽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压力,而朱瞻基到南京去,后来竟然能及时赶回北京,导致后人怀疑朱高炽的死与朱瞻基有关。

《明史》记载: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

也就是说,朱高炽病重是在五月十一日,而且非常的突然。因为五月十日他还召见了云南的土官,第二天就病重了,赶紧把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黄淮,杨荣等重臣召集到身边。由大学士杨士奇起草诏书,派宦官海寿立刻动身,到南京去通知太子朱瞻基赶紧回来。

这位海寿之所以被委以重任,是因为他已经是第二次做这样重要的事了。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征返程中病逝于榆木川,后来死于土木堡之变的英国宫张辅与杨荣秘不发丧,也是这位海寿陪着杨荣一起回京送信。

当时的朱高炽接到命自己继位的遗诏,并没有着急前去迎接朱棣的遗体。因为当时的京城只剩下了老弱病残,所以,他的第一项命令是让随着御驾亲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带着精锐的骑兵赶回京城护卫。同时命太子朱瞻基前去迎接朱棣的遗体。

之所以这样谨慎,一个是朱高炽监国二十多年,一直是以处事谨慎周全著称,第二个,当然也是为了防备他的弟弟,汉王朱高煦。

那是永乐二十二年六月份的事了,过了不到一年,洪熙元年五月,海寿又领到了这样的一项任务,不知道这位中官的心里,是什么感受。但,心急如火那是肯定的了,他知道事关重大,还是因为,有一个一直对大明皇位虎视眈眈的,汉王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的窥视在旁,可以部分地解释宣德帝继位的过程,算是历代帝王继位过程中特别匆忙的一位的原因。

从京师到南京,大约为一千一百公里,直线距离是九百多公里,当然咱们就不能算这个直线距离了。那个时代,只能靠马力,水运,步行,而五月十一日海寿出京,太子朱瞻基六月初三回到良乡,前后只有二十二天。

换句话说,太子朱瞻基只用了十几天就走完了一千一百多公里。这合理吗?另外,海寿带着明仁宗病重的消息到达南京时,南京竟然已经有了明仁宗驾崩的传闻,这又是怎么回事?

所以,就有了一种说法,说太子朱瞻基早就知道仁宗要驾崩,他是提前赶回北京的。

不过这说法有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如果太子朱瞻基是谋害明仁宗的主谋,那么,这件事应该做得越机密越好,越机密,越能给自己争取到时间。又怎么会在南京闹得几乎人尽皆知了呢?

好,接下来咱们再看看朱瞻基在大明朝那个年代,用多少天能得到明仁宗病重并召他返回的消息。

这就牵扯到大明的邮传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急递铺。

与图中所示的骏马往返不同,急递铺是以人力邮递急件。您没看错,是人力。铺兵腰里别着铃铛,以示意让闲杂人等给他让路。

五公里就到了下一个急递铺。这五公里,要求四十五分钟之内赶到。到了就换人,送往下一个急递铺。目前高三学生一公里跑的及格线是四分三十四秒,五公里四十分五钟,一个成年人,并且是专门的急递铺兵,应该是能够轻松完成的。

简单算一下,每小时的速度是六到七公里。急递铺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传递。这样一天,就可以传递一百六十公里左右。

咱们去掉中间交接文书的时间,过江,过河的时间,保守算每天传递一百五十公里吧。大约七天最多八天,这个消息就会传到南京太子朱瞻基那里。

当然,还有咱们通常在影视剧中听到的八百里加急,这就是完全凭马力传递。

虽然也是昼夜不间断,但是,骑马也要考虑道路崎岖,地形不平坦,晚上看不清道路的问题。大约是日行五百里问题不大。也就是合两百公里每天。那就用时更短,六天多就能到南京。

海寿持诏书是一路,急递铺和八百里加急是两路。这样三路同时进行,可以确保太子朱瞻基最多五月十八日就得到了父亲病重,他必须回京的消息。

这样一来,太子朱瞻基立刻出发,他就有十五天的时间赶到良乡。虽然也是很匆忙,但是确实是合理的。这样来说的话,太子谋逆篡位的说法,就不存在了。

从时间上排除之后,咱们还可以从情理上再排除一下。明仁宗监国已经二十年了,在文臣当中,威信很高,说实在的,在文臣的眼中,大手大脚花钱的朱棣当家,真的不如仁宗当家做主来的稳当。

而去年六月朱棣刚刚驾崩,仁宗才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人心初定都谈不上,又有汉王朱高煦这个上蹿下跳的叔叔在一旁窥伺,太子朱瞻基无论如何都应该以稳为主。

因为他已经是太子了,他这个太子,还是朱棣当年就认定的皇太孙。说句不孝顺的话,他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他真的不用动什么不该有的心思来给自己平添恶名。

排除了太子朱瞻基的嫌疑,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因还有很多说法。

没办法,这位明仁宗在位的时间实在是太短。虽然后世明光宗朱常洛只在位二十九天就死于“红丸案”。

但是朱元璋活了七十一岁,朱棣活了六十五岁,朱高炽却只活了四十八岁。这么一对比,有些说法或者是疑问,也就不稀奇了。

其中属朝鲜的《李朝实录》最为奇葩。

朝鲜使臣赵忠佐出使大明,听到有人说明仁宗是“天震之”,意思是朱高炽是被雷劈死的。

这位使臣回到朝鲜就这么当奇闻汇报了,结果就记到了《实录》当中流传了下来。

正德十六年的进士陆釴(yì),曾任山东学政,他的著作《病逸漫记》中记载的比较详细:

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有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宫人欲毒张皇后”这种说法,来源于给明仁宗殉葬的一位郭贵妃。

这位郭贵妃给明仁宗生了三个儿子,竟然被殉葬,所以就有了张皇后逼着她殉葬的说法。

就是祝枝山那本《野记》书所说的,张皇后过生日,结果明仁宗陪着郭贵妃去了,张皇后不高兴,就没喝郭贵妃敬的酒,明仁宗一气之下就喝了那杯酒,不就久驾崩了。

这一说,也不靠谱,因为虽然郭贵妃殉葬了,但是他父亲传下来的武定侯的爵位并没有从老郭家被剥夺,如果郭贵妃毒害张皇后误中明仁宗,那老郭家早就满门抄斩了。

所以,“阴症”也就是病亡的可能性,最大。

这就牵扯到朱高炽那糟糕的身体状况了。

《大明风华》中,对明仁宗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表现,但是历史上的朱高炽,身体要更差。

走路都要太监扶着走,像电视剧中那样是个行走自如的胖子,那是不可能的。

不然,当年在靖难之役中,朱棣也不会拍着救了自己命的汉王朱高煦的肩膀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

这说明,当年的朱棣就不看好自己的亲儿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

永乐朝二十二年的时间,太子不仅要背负多疑猜忌的父亲,和始终想取而代之的弟弟带给自己的压力。还要背负大手大脚花钱的父亲给整个大明朝带来的压力。

所以,似乎朱棣一驾崩,朱高炽就有些“放纵”自己,似乎说得过去。

《明史》记载

五月己卯,侍读李时勉、侍讲孙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寻下狱。

这二位因为什么“言事”气得明仁宗先是让他们当了御史接着又抓他们下狱呢?

李时勉的奏折里说的是“暗中不宜近妃嫔”,话很直接:陛下请克制自己啊!

而孙汝敬在宣德帝朱瞻基继位后给大学士杨士奇的上书中,则又加了一条原因:丹石。

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所谓“憸(xiān)壬小夫”,就是卑鄙小人的意思。

也就是说,他认为仁宗这么快就驾崩,一是不知克制,二是服用了那些佞臣献上了“金石”。

虽然明朝的读书人大都说话比较夸张。但是这时候,杨士奇,夏元吉,蹇义这些正臣在朝。

大明的读书人也还没有被嘉靖帝的“庭杖”打断脊梁骨,应该说,说话还是比较靠谱的。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的话,明仁宗朱高炽应该是压力过大,积劳成疾,又服用了那些“金石”。本来就达到临界点,还没喘口气,两位侍读和侍讲这样的近臣,又数落了他十五条“罪状”(十五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仁宗,五月十一日“不豫”,五月十二日就“大渐”了。

其他网友回答

朱高炽登基一年就死了,他的死亡原因众说纷纭。而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朱高炽皇帝,是个出了名的胖子。据史料记载,最少200斤往上。这种人放在我们现在一般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朱高炽在当太子的时候,心情还是比较平静的生活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是一旦当了皇帝以后,那感觉就不一样了。自己已经是九五之尊。随之而来的就是众臣的奉承阿谀。嫔妃的争相争宠。这都对胖皇帝朱高炽造成了一定的刺激。再加上当了皇帝以后要每天批阅大量的文件。工作量的增加促使自己的身体疲惫。所以血压肯定会慢慢的上升。血压的上升带来了一系列的副作用。那就是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变化。在明朝那个时候,医学还不如我们现在发达。就算朱高炽死于脑溢血等这类疾病,当时的医生也可能查不出来。

据史料记载,朱高炽皇帝还非常喜欢服用丹药。古代道士所炼的丹药当中还有大量的重金属。人吃了以后就会在体内积存起来,而不能够排出体外。时间一长人的神经器官会遭受到损害。本身这个胖皇帝身体就胖,每天他的内脏器官负担都比正常人要重。再加上他又服用这些重金属丹药。只能让它的内脏器官重上加重,不堪重负。直接的表现就是加速它生命的结束。本来他还有10年的寿命,结果不到一年就挂了。

朱高炽当皇帝的时候47岁。正是人生当中最好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的男人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一般精力都非常旺盛。对女人的需求也非常的旺盛。所以朱高炽的后宫数量也是相当多的。每天晚上朱高炽皇帝批阅完奏章,还要一一临幸她后宫的女人。这需要消耗他大量的精力体力。本来肥胖的皇帝就是一个有病的躯体。一般都禁止行房事或者是少行房事。但是这个胖皇帝却反道而行之。恨不得一晚上临幸十几个女人。才不枉自己当皇帝一回。结果就是睡女人睡的太多,导致精尽人亡。这也有可能是朱高炽皇帝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亡的原因。

综上原因就是这个是皇帝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亡的一些原因。可能还有别的原因。但是我感觉朱高炽这个人当皇帝德不配位,不适合当皇帝。没有那个本事就别揽这个瓷器活。自己的身体不好。却偏偏还要过过当皇帝的瘾。结果就是不该享受的福气,自己享受了。换来的就是自己生命的早早结束。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我看了几个回答,表示严重反对。说什么纵欲过度、贪恋酒色。而且,这些回答是机器人,自己准备了一份模板,只要是短命皇帝,就会给配上“纵欲过度”、“性格暴戾”这样的标配。

更扯的,还有被儿子朱瞻基弑父。朱高炽、朱瞻基父子都是宽厚之人,皇位也稳稳的在朱瞻基手里,为什么会弑君登基?

而说纵欲过度的,是因为被李时勉进谏,在朱棣死时,接近女色。重点是服丧期间,而不是接近女色。怎么就成了纵欲过度了?明朝的言官就是这毛病,捕风捉影。皇家服丧期间,你一个外人是怎么知道皇帝接近女色的?朱高炽之所以发怒,也是因为对方说的不是实情,且是鸡蛋里挑骨头。所以,朱高炽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李时勉当廷辱我”。

尽心尽力的那么苦干。无耻言官还这样说。能不委屈吗?

历史上的朱高炽是个有口皆碑的好皇帝。在明朝历代皇帝中,按照贤明程度,朱高炽稳进前三。朱高炽当政虽然仅有一年,但其执政时间并不短。

众所周知,朱高炽有个混蛋老爹朱棣。朱棣从小骑马砍杀,跟着一帮朱元璋时代的开国武将们纵横驰骋。当了皇帝,也没安分过,五次亲自率兵深入漠北。最终死于征途。朱棣在外征伐时,作为太子的朱高炽负责监国。

国家行政全由朱高炽代理。如果说自己做皇帝,把这些活儿分派一下,也能落得清闲。问题是,头上还有个皇帝爹,身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弟弟朱高燧。朱高炽就只能自己亲力亲为。这劳动强度并不算小。

在朱棣还没坐上皇帝之前,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陪着朱棣在北京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当时,建文帝急于削藩,对朱棣的管束也越来越严格。朱棣又是个暴躁脾气,在家里应该也是没少发火动怒。可夹在皇帝堂哥和藩王老爹之间,自幼憨厚的朱高炽也是担心恐慌更多一些。甚至,有段时间,朱高炽本人就在南京建文帝身边。那种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危险,一般人是受不了的。这是成年后的心理上的伤害。

说到体质上,朱高炽从小就胖。长大后有腿疾。但肥胖的背后是什么呢?古代叫做消渴症。现在名为糖尿病。糖尿病又叫富贵病。不是穷人能得的。

至于发病机理,大概是古代人常年吃不饱,所以身体内有一个非常强的储存营养的功能。但当人富裕了,天天能吃饱饭了,这个储存的功能却没有消失。于是,大量的储存在身体内的热量,导致了糖尿病。糖尿病又引发了末梢循环的障碍,导致了腿疾。

而朱高炽能得上糖尿病,也有家族原因。他爷爷朱元璋在年轻时候要过饭,家族中甚至有饿死的。可到了朱高炽这代,就已经成为了皇族,妥妥的皇三代。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但,那个身体中的储存功能,却也不可能短时间消失。于是,朱高炽得糖尿病的几率,自然的就会很高。

所以,朱高炽得糖尿病是没跑儿了。而朱棣朱高炽父子,长期的分工就是,老子在外面骑马砍杀,儿子在家里操持政务。朱棣做皇帝二十二年,朱高炽监国就有将近九年。

常年坐着批阅奏折,大量的案牍工作,又没有现代人的防病意识,当朱高炽登基时,就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他是被人搀扶着坐上龙椅的。

之后的几个月,朱高炽勉强活着,但也发布了很多政策,用以修正和弥补朱棣当年的错误。停止了对外用兵,停止造船出海。防止劳民伤财,与民休息。集中平反冤假错案。其中,赦免了方孝孺、齐泰等建文一党的后裔。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后代,被他全部赦免。只此一件,也当一个“仁”字。

明朝的第一个富庶时期,是朱高炽开创的“仁宣之治”。

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可以比肩汉代的文景之治。一个四海承平明帝国,从他手中开始稳定。朱高炽是死在龙椅上的,推测应该是糖尿病、高血压一类引起的心肌梗死。

这是一个带病坚持工作,操劳过度,死于工作岗位上的好皇帝。他的庙号是明仁宗。

本性上,朱高炽是个仁慈、宽厚的人。

当年,朱元璋为了培养自己的孙辈,让他们清晨天不亮时,去检阅士兵。只有朱高炽没去。朱元璋问他原因。

朱高炽说,天气太冷,想让士兵们吃了早饭,再检阅。被朱元璋夸奖为“有君人之识也”。

请问,这样一个勤于政务的糖尿病患者,被说成了纵欲过度,这些历史发明家们不愧吗?

其他网友回答

九年的世子,二十年的太子,九个月的皇帝,这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一生的轨迹,登基不足一年就驾崩,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大明一十六帝中,要说悲催,明仁宗朱高炽绝对能排上号,有个英明神武、好大喜功的皇帝父亲,再加上一个一直不安分守己的兄弟,朱高炽可谓是一直生活在战战兢兢当中,好容易苦熬苦业的熬到了父亲朱棣驾崩,还没享几天福,自己个身体不济,继位九个月也追随朱棣而去,真是一个苦命的人。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后世有很多版本,有纵欲过度之说,有后宫纷争之说,还有服用丹药之说,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就是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加害之说。这几种说法,容晓生一一道来:

1、纵欲过度之说

纵欲过度嘛,很好理解,就是对于女人没有节制,守着后宫佳丽三千,那还不夜夜箫歌?

其实也能理解,朱高炽当了二十年的额太子,在父亲朱棣的阴影下,惶恐谨慎、战战兢兢,至少在朱棣活着 的时候,从不敢有任何放肆,再加上弟弟朱高煦时不时的对其搞一些阴谋诡计,意图将其拉下太子之位,朱高炽确实不敢以什么破绽被抓住。

终于把父亲熬死了,自己也成为了一国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同时经过朱棣的励图精治,大明到了朱高炽时代,已经是蒸蒸日上,只要做好守成之君就成了,外有悍将守关,内有能臣理政,你说,这个时候的朱高炽,怎么能够不想着放松一下?

一个正常男人,天下最大的权力已经在手,那么除了开疆裂土这种壮志之外,那就是对女人感兴趣了,恰好,朱高炽有个这权力,因此,将精力放在这方面也不足为奇。

但不幸的是,朱高炽从小就身体不好,首先是胖,胖到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走路,因此,在过度的纵欲后,就造成加速的身体恶化,因此而死,也不奇怪。

2、后宫纷争之说

这个说法出自野史,说是朱高炽有一个妃子,是大明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在陈我给贵妃后,要更进一步,想尝尝皇后的滋味,奈何皇后是已经有人,于是郭贵妃就明里暗里的与皇后争风吃醋,想方设法的使绊子。

在多次使绊子没能成功的情况下,郭贵妃就像一劳永逸,将皇后暗杀掉,这样自己才有机会,于是,宫廷争斗中的重要角色-毒酒,就此闪亮登场。

再一次有朱高炽、皇后以及郭贵妃同时出席的宴会上,郭贵妃准备了一杯毒酒,借着敬酒,想着让皇后喝下,但皇后不傻啊,眼见着来着不善,无缘无故的敬酒,肯定不安好心,于是就说死也不喝,在两相僵持下,憨憨的朱高炽出场了。

朱高炽见这两个女人相互推让,心中很高兴,暗道这后宫还是很和睦的嘛,想到这里,就端起酒杯说,朕替你们饮了这杯酒,希望以后你们好好相处。

说完,一仰脖就喝了,这下郭贵妃傻眼了,本想毒害皇后,却不曾想自己丈夫喝了,这下完了,结果,朱高炽毒发身亡,郭贵妃也被迫殉葬。

宫廷内斗害死人啊!

3、服用丹药之说

服用丹药,这在历朝历代都不新鲜,每一个皇帝都或多或少的向追求永生,即便是不能永生,多活些年还是可以的,于是,这些个炼丹的方士 ,就大行其道。

明仁宗朱高炽也不例外,对于丹药,也是相当迷恋,本来身体不好,寻思着吃点丹药,让自己身体倍儿棒,多干些年,在当上皇帝后,这个朴素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丹药这个东西,其实大部分都是重金属,正常人吃了尚且受不了,何况朱高炽这个病秧子,在方士的一同乱补之下,朱高炽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因为重金属摄入过多,造成了中毒死亡的后果。

以上三种,都是朱高炽死亡原因的半只一部分,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第四种,朱高炽死于其儿子之手,是明宣宗朱瞻基提前结束了朱高炽的生命:

4、死于朱瞻基之手

朱高炽这个皇位,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儿子朱瞻基的光,想当年,朱棣在太子之位的人选上,也曾犹豫不决,朱高炽确实仁厚不假,但是身体残疾(瘸子),并且胖的不像样,完全没有朱棣那种英明神武的样子,朱棣对他很不满意,而朱棣的二儿子,也就是汉王朱高煦,却生的仪表堂堂,最重要的是,朱高煦善于打仗,曾经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这个儿子,适合朱棣最像的,朱棣也对他十分满意。

因此,在立太子时,朱棣曾有过将朱高煦封为太子的想法,但最终在大学士解缙的一句“好圣孙!”下,朱棣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好圣孙是说谁?为什么三个字就决定了朱高炽的命运?

这就要说说我们的明宣宗朱瞻基了,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从小就深得朱棣的喜爱,并对其寄予厚望,而解缙正是抓住这一点,才让朱棣下定了决心,因为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才能使朱瞻基未来能够接班。

事情的发展一如既往的顺利,朱高炽在当上皇帝后,立朱瞻基为皇太子,但似乎朱瞻基过于心急了一点,在明知道未来天下必定属于自己的情况下,却依旧迫不及待,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在朱高炽病重之时,不安分的朱高煦想趁此机会搅一搅浑水,意图在权力出现真空之时,籍由朱瞻基在南京需要赶回北京的路上,截杀朱瞻基,自己趁机夺取皇位,

在确定朱高炽驾崩后,朱高煦第一时间在朱瞻基回京吊丧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伏兵,但左等右等,最终等来的却是 朱瞻基已经在北京登基的消息。

从南京到北京的必经之路上,朱高煦提前埋伏了伏兵,按照时间推算,朱瞻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逃出手掌心的,但为何朱瞻基能够避开所有伏兵,早早地到了京城?唯一的解释就是,压提前到了。

要知道,没有皇帝的召唤,太子使不得私自进京的,更何况,在朱高炽死后,朱瞻基已经做好了一切等级的准备,似乎,他知道他的父亲在哪一天会死亡。

他怎么会知道的如此清楚,并且准备的妥妥当当?唯一的解释就是,朱瞻基制造的了父亲的死亡!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从容不迫的准备所有东西,才能够完美避开朱高煦的截杀,因为,他就在京城守着。

按道理来说,朱瞻基已经是太子,他这样做完全没有理由,但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唯一能解释的,就是朱瞻基害怕夜长梦多,早早下手!

这就是朱高炽的死亡原因,这些原因中,有正史记载,也有民间野史,但我认为最可信的,还是朱瞻基的加害之说,同时,加上朱高炽在早年间精神和身体压力太大,自登上皇位后,猛裔放松下来,身体就扛不住。朱瞻基正是借此机会,让朱高炽提前永久退休,自己接了班。

其他网友回答

据统计,中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年龄为三十九岁,多数皇帝是跨不过四十岁这道坎的,如若能跨过去,也就能算是一个长寿皇帝了。而明仁宗活到四十八岁才驾崩,其已经算是一个高寿皇帝了,所以他的死其实并不稀奇。

当然,因诸多民间史书皆记载明仁宗是“实无疾骤崩”,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症状就突然逝世,以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猝死”,所以大家对其的死因很是好奇。

对于明仁宗的死因,现在流行着两种说法:

第一、纵欲过度,死于补药。秉持这一说法的,其采用的论据,就是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在仁宗皇帝即位不久所上的一道奏疏,在这道奏疏中,李时勉劝谏仁宗要谨嗜欲,也就是要戒色。而后明人陆釴在《病逸漫记》一书中又记载:“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所谓“阴症”,说白了就是纵欲过度,致使阳气受损,阴气入体。

之后,《明史·罗汝敬传》又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基于以上记载,部分人就认为仁宗是一个好色的皇帝,最后因为治疗“阴症”,误服所谓的“补药”而死。

第二、明宣宗朱瞻基暗害。有部分人认为明仁宗之所以会突然无病而亡,那是因为是朱瞻基所害。他们得出这个结论的论据主要有三点:一、朱瞻基当时被明仁宗命令南行祭陵,先前往凤阳的皇陵,然后前往南京的孝陵,但此时朱瞻基却并没有听从明仁宗的命令,而是直奔南京。他们认为如若朱瞻基没有异心,他怎敢违抗仁宗的命令,不去凤阳祭祖,而是直奔南京。而朱瞻基之所以敢这么做,唯一的解释,就是宣宗知道仁宗不久就会驾崩。

二、当时明仁宗还未驾崩,甚至都还没有传出身体不好的消息,但南京官场却已经在传仁宗已经驾崩的消息。要知道,古代的交通可不向我们现在那么方便,北京到南京相距甚远,快马加鞭也得三四天,试问南京官场是怎么知道的?要知道,诅咒皇帝,这可是死罪,那为什么他们还敢传呢?这唯一的解释,就是南京已经有人知道,仁宗必死。

三、《明宣宗实录》载:“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心,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君父召岂可稍违,遂由驲道驰还北京”,就是,宣宗在接到仁宗驾崩的消息后,准备赶往北京时,有人叫他带点兵过去,可是此时宣宗却不以为事,反而是说道:“我来南京的时候就料到我会马上回北京了,早就有安排”,试问宣宗怎么知道来南京不久就能回去的?如若仅仅只是知道仁宗会诏他回去,他为何要在北京做出部署?这根本没必要。

由此,基于以上疑点,有人就怀疑仁宗之死绝非是因病而死,乃是宣宗暗害,其目的就是为了以防万一,早点坐稳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此外,对于仁宗的突然死亡,除以上两种流行的说法,还有中毒而死、雷击而死。

那么,仁宗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只得说,对于仁宗的死因,目前暂时定论。

但是,个人认为,仁宗之死,绝非是纵欲过度,更非是宣宗暗害,而是操劳过度,压力过大,再加上其本身因肥胖本身就有疾病,如此三者合一下,最终造成了仁宗的“猝死”。

首先,仁宗皇帝自小就体胖,走路都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就算是有人扶着,也是跌跌撞撞的,由此可知仁宗是十分肥胖的,而我们都知道肥胖的人会携带着一些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疾病,即使到现在,如果不经过药物的治疗,它是会随时让患者早逝,甚至是促使的,总的说仁宗的身体状况是极差的。

其次,我们都知道,朱棣被誉为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一生近乎一半的时间是在外打战度过,而朱棣在外,朝中自然就需要有人处理,此时站出来全权处理朝政的就是明仁宗,可以这么说,仁宗虽是四十七岁才登基,但实际上三十岁就开始全权处理全国朝政事务,形同皇帝。而在当时,因朱元璋废除宰相,总领六部的关系,全国政务都需皇帝亲自处理,这时虽有内阁,但其职权却不似宣宗朝那般,此时的内阁此时一个秘书机构,只负责提供建议,并不参与决策。

由此,试想,这等繁琐的政务,让一个本身就身体状况不好的仁宗去处理,这最终会出现什么情况?自然就是仁宗积劳成疾,让自己的身体状况越发恶劣。

最后,仁宗皇帝不但要承受着繁琐的政务,还要时刻面临着太子之位被废掉的压力。但是,因仁宗体弱,自小不喜武,只喜文,所以他很不得朱棣的宠爱,而反观他的弟弟朱高煦,他因为勇武过人,性格也十分像朱棣,而且在靖难之役中还数次救过朱棣的命,所以他是深的朱棣的宠爱,当时朱棣就曾跟朱高煦这样说过:“努力吧,世子(明仁宗)身体不好,多有疾病”,有意让他继承自己的位置。

因此,当时明仁宗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不但朱棣有意将太子之位给朱高煦,而且朱高煦也是经常做出一些事情来逼迫明仁宗主动让出储君之位。

试想,明仁宗所面临的就是这等环境,在本身有疾病的情况下,又要忙于处理全国政务,又要去应对自己的父亲与弟弟的欲废太子之举,你说他能不身心疲惫吗?能不积劳成疾吗?由此,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明仁宗为何会突然驾崩,这完全就是因为积劳成疾,压力巨大而造成的“猝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