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谁写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了什么)

网友提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的背后故事?

优质回答:

问君能有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魅笔)

一一柔美的风飘悠的云甘甜的雨

抛开诗人的身份与环境,抛开古今中外的解析,也甜抛开本题下的优秀答案,我就以字面意思胡乱说几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好个问君,几乎是问在人间生活的所有人。没有人能时时顺心顺意,顺风顺水,不如意之事时常有,天天月月年年有。

有不如意就有烦心事,有人为前程事业官位,有人为吃饭穿衣住暖,有人为金银财物女人。无论你有心无心去思考观察实干,去努力斗追求拼搏,总是有喜有忧有苦有愁。而且是长期的,几多欢喜几多愁,几家快乐几家伤悲,恐怕世间之人无人说得清道得明。古今是中外是,事实是历史是,大事是小事,问君能有几多愁,各位网友及大伽大师你说呢?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句是问君也问诗人本人,下句就是自答式的接诗,作者不用他人作答,先来个自行作答,留待万千读者去思考。

现实生活中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忧愁善感。包括自然界的阴晴圆缺,风雨雷电,春夏秋天,日月星辰,雪雾霜冻。一切的一切都是暂时的短期的,没有长久的痛苦悲伤,甜蜜幸福,是相对而又绝对,互相互补。繁华烟云富贵,贫穷落后无奈,都会好一江春水一样向东而去……

其他网友回答

这首诗的全部内容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末代国君。北宋开宝八年(975年),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李煜死于汴京,史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较高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亡国被俘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及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有深远影响。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之词。相传他在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后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感慨和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秋月圆之夜,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亡国之君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是头呢?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

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从威风赫赫的国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又一次东风吹拂,回想起南唐的王朝,自己的故国却早已灭亡。诗人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一个“又”字,表明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季节变化,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深深追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一句就是具体写“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还在,只是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是指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

其他网友回答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直译为: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此词是一首生命的哀歌。李煜写完这首词后不久,就被宋太宗赐死了。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其他网友回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出自南唐李后主李煜的作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是李煜被毒害之前所写的词,又被后世称之为绝命词。是李煜生命中最后一曲哀歌,充满着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01背后的故事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也就是所谓的软禁,限制自由,被关起来。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也就是李煜被软件关押了3年之久。在古代,朝代的更换一般不会留前朝的旧人,而李煜又是南唐的国君,更加不能留。于是被宋太宗用毒杀害,一代帝王就只留下千古词句。李煜其实是一个不通政治的人,但是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特别在词方面,被后世称之为“千古词帝”。

02相关故事延申

李煜的作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都是写在被毒害之前的作品,另外一首词就写在他被囚禁的时候,这首词是《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从《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看出他的离愁十分的浓厚,有一种会被杀害前夕的征兆。

李煜对自己的下场是有自知之明的,而灭国后必将会死在宋国的刀下是不容改变的,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隐含着李煜对自己悲剧的预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被关押在寂寞冷清的深宫内,自然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的“滋味”两个字充满着无限的预见。

也许关押一天或两天,就要结束在人生的尽头。灭国之君,实在不好受,不仅被世人唾骂,还被历史看不起,最终沦为阶下囚,等待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03 命运的安排或许是公平的

在政治生涯上,历史的判决给了他一个悲剧,成为李后主。但是在文学地位上,他的成就就是“千古词帝”,如果没有灭国被关押的那一段时间,李煜的词就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特别是表述出来的意境。

李煜后期的词才是他的巅峰之作,而词的情感却来源于他的人生遭遇。或许寂寞孤独的生活,让他更加专注于写词,也就是只能通过写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遭遇了。灭国之君,没有了国,没有了家,等待着他的只有生命在时间的尽头。

其他网友回答

以一江春水奏响一曲生命的绝唱、亡国的悲歌。

《虞美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在寓所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酒,将他毒死,可以说这是他的绝命词了。这首词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似一曲生命的哀歌,通过对自然永恒人生无常尖锐矛盾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胜悲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是人人欣喜之物,富于生命的情趣。但是对于已做了阶下囚的李后主来说,这种源于自然的生命情趣,他已无心留恋了,故“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字字千钧,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厌倦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一斑。“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已化为虚无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出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君,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

最后,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李煜之以全心感受哀愁,亦正如其早期词作中某些作品之以全心感受欢乐。因为正是惟有能以全心去感受哀愁的人,才能以其深情锐感探触到宇宙人生的某些真理和至情。所以李煜词能从一己回首故国之悲,写出了千古人世的无常之痛。而且更以“春花秋月”及“一江春水”等如此真切直接的形象,表现出一种超越古今的口吻和滔滔无尽的气象。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才造就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显得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是李煜人生苦乐沧桑的写照,同时也奠定了其后期词沉郁悲凉的美。

李煜是性情中人,他对生命的感悟也往往以性情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这首《虞美人》堪称是一曲生命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