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现代诗的人(现代写诗的人有哪些)

网友提问:

你怎么看现代写诗的人?

优质回答:

l不管现代诗也好,古体诗也好,只要拿起笔写的人统称都叫诗人。在网上看了不少诗人在争论,张三说李四的诗不是诗,不配诗人称号,李四说王五,王五又说张三,争论不休,也见一部份诗人,‘默默耕耘,潜心钻研,赞评极多,从不发表高论。我想这部份才是进入最高境界的诗人,像我这种整天打油不断的人,自认为也可称诗人,为什么呢,?举个例。从村到中央当书记的领导见面都称书记,只是有个级别高低之分吧了,假设你见了位姓张的村书记,不可能叫张村委书记吧,若在镇不可叫张镇书记吧,在市省,也不可叫张区委书记张市委书记,等,只有叫张书记,与理相同,,写诗之人不管写得好坏都叫诗人,行医之人不管医术如何都叫大夫。教书之人叫老师,农业户口不管种不种地叫农民。等同一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可能问的是当下民间写诗的人。

这些人有写现代诗的,有写旧体诗的。

有在纸媒发表的,有在网络发表的。

有不发表,写在日记里,不给人看的,如我父亲。

有发在微信群里和自办刊物上,集体讨论的,如我地诗词学会的诗人们。

诗词学会的会员们还常常集体写作——大家一起去某地搞活动,命题写诗,诗词接龙……。

如到某村某景点某古迹写,写乡村发展,给景点取名,记抗洪救灾等等。

写诗的比读诗的多,诗词学会层层叠叠,刊物林林总总,这是当前旧体诗歌写作的现状。是好事。有数量才有质量,写诗竞赛比做其他物质争夺的事情对社会有益。论诗歌质量,则写了不发表不公开的感情更真挚,出发点更高尚,更接近诗歌的本质。“艺术即情感”,“诗言志”,与发表与否无关。

写诗太图热闹我认为不太好,因为写作是非常个性化的事。即使“流觞曲水”那么高雅的事也不能太频繁,否则流于俗气,与诗歌的高雅“孤傲”不符。

诗歌成就则现代诗的写作相对高得多。

不妨扯远一点来谈。

旧体诗写作上世纪出了个大家——聂绀弩,他把旧体诗和现实生活高度融合,把当代人旧体诗的写作推进了一大步。不仅题材和体裁水乳交融,而且增添了后现代价值解构元素,充满时代和生活气息,让旧体诗和生活一道同步发展,可以说聂绀弩诗词是毛泽东诗词之后的又一高峰且风格迥异。

现代诗写作则不断出现有代表性的人物,直至今天。

自从新诗引入中国,五四以来,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闻一多、艾青、臧克家、郭小川等为代表的新诗诗人留下很多不朽杰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以诗人寒露、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又产生很多杰作。

稍后的名诗人则有海子,现在是余秀华。

民间写作最见成就的好像余秀华最为轰轰烈烈,当下现代诗的写作,成就大于旧体诗。

现在旧体诗的写作,普遍形式大于内容,和毛泽东、鲁迅、聂绀弩的旧体诗相比,很多人的大作是无病呻吟或者感情虚假。

总之,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要写旧体诗,一定要从生活出发。附庸风雅,徒具形式最好别写。

(图片选自网络,侵权即删。特别鸣谢《我心目中的中国新诗十大代表诗人》作者,图片及说明多选自此文)

其他网友回答

【传媒写诗类话题】

谢邀。首先对于作诗的人来说,古代之后为近代,如清晚期的格律诗等,与古体诗多有差异;其次,近代之后为现代,这之中较典型的是鲁迅及其散文诗和古体诗;再后,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一般称为当代,代表诗人及作品可上溯至现代诗人。

近代到现代的诗人,即,恰逢古体诗、格律诗向白话诗、自由诗转型,这一阶段的诗人,正所谓清末民初的现代诗人。在新文化运动以至于白话文运动中,对促进汉语拉丁化、推动世界语在中国普及等方面,都有诗为证;其共同特点是,大多集诗人和翻译家于一身的人。

鲁迅诗并书《悼丁君》

现代写诗的人,大致上分三类:其一,坚持写古体诗、格律诗,很少写甚至于从不写白话诗、自由诗;其二,双语创作,保持写古体诗、格律诗的同时,也写白话文小说和散文诗;其三,教授外国语,讲拉伯雷《巨人传》,诗经和唐诗,却只写和译自由体诗。

艾青在《朴素的诗》序中说:“李又然是以信念为教训,他的诗闪着智慧的光。他是企图以诗启示自己和温暖自己的。”黎辛说:“李又然的散文与散文诗,文字精炼优美,散文也是诗,有时他为改动稿中的一两个字,常常从文抗到解放日报来回十五里路,他就是那么认真。”

鲁藜诗并书《泥土》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家严着急让我帮他搜集诗文、编辑著译。1977年3月7日写信说:“爸在东北发表过几首诗,你找找看。是很难找的,因为诗的题目,哪年哪月发表在什么报刊上,爸都忘了。只记得大概四五首,有一首叫《抬》,曾经被选在一本中学语文课本中。”

至1981年1月4日:“《李又然的散文》已经编好,只等丁玲和陈企霞的序一拿来,就可以送出去了。”“《李又然的诗稿》等艾青回来后请他写序,也编好了。”于是,我将冠名《女人之子》的李又然著译的诗与译诗集——诗人各个时期代表性的诗与译诗,终于都有些许捕获。

李又然:《我的诗——致读者》

一向只写散文。最初发表的却是一首诗。以后也写过一些,但总共只十来首,而时间竟长达二三十年之久。所以单从写的诗数量之少来说,我也不是诗人。质量是首要的,但数量也是必不可少的,离开数量就没有质量。一支军队,要靠许多勇敢的士兵组成;即使一个士兵无比的勇敢,倘若只他一个也无法成为一支军队。

一向最爱的却是诗,认为诗是文学的精华,诗是文学的王冠。读得最多的也是诗。那么多年来为什么不努力成为诗人,而只是安于做散文家呢——倘若真能算是散文家?正因为最爱是诗,不敢随便地去写它,对诗的要求特别严,唯恐亵渎诗的圣洁。写诗就要写出最上品的诗来,否则宁可不写,只读别人写的。

读别人的诗,经常发觉诗里有散文,倒不如自己的散文里好像有点诗——恕我眼高于顶,狂妄地自夸了!诗里有散文,这诗就不是纯粹的,有了杂质,是掺和了水的酒,会连好的散文的价值都会丢弃。我们要么喝酒,要么喝水,不喝掺水的酒——那到底算是酒呢还是水?散文里有点诗,却是好的散文,至少是有警句的散文。连科学论文、政治报告都应该有警句的。一句警句都没有,诗也好,散文也好,都是下品。

也主张诗要有格律,每行字数相等,每节句子整齐又押韵。但押韵必须得自然,做到不像押出来,而是天然就这样的。每节句子整齐、每行字数相等,也必须是自然的,不像有意造成的。——可是,字数和句子参差不齐 ,这在形式上也是一种美观,也是好诗,就算是散文分行吧,又有什么不可以,只要真有诗的意境,和诗的内在的韵律。

什么是诗的内在的韵律呢?一定早有正确而清楚的解释,但我说不出来,只感到确实有这东西。我们读最好的诗,感到有这东西,独独硬凑出来的所谓诗,却没有这东西。至于韵律也不一定非要押,也不一定非要押在脚上不可,所谓韵脚或脚韵,同一句诗句里也可以押——这样说来诗不就散文化了吗?或者只是诗的一种,所谓散文诗了吗?

诗的发展趋势好像就是散文化的,这不是倒退而是前进上升。在酒里,只要不是为了骗人而掺和水,又适当而必要地掺和一点水,这酒还是好酒,甚至是更好的酒。绍兴黄酒和啤酒都不宜掺和水,葡萄酒却是可以甚至应该掺和水的——掺水非但不容易醉,而且更好喝。假如掺水是一个缺点,那么这缺点反而是俊俏的容貌上的一个优点,更陪衬出这容貌的美来。虎牙破坏牙齿的整齐,不整齐的牙齿不好看,但有时候,长虎牙的人比长整齐的牙齿的人更好看,有种特殊的妩媚。

长达二三十年之久的时间里,总共只写过十来首诗,其中有一首是长诗,是在行军路上听说有一位警佐,不愿再为日寇做事,杀死日方上司,起义了,自己也壮烈牺牲,很感动,访问了他的遗属,在哈尔滨附近宾县停下来的时候写的。挂号信寄往哈尔滨。那时东北还很混乱,挂号信也不知下落。我没有留底稿,又因为长,背不出来,永远不见了。像一个婴儿夭折那样可惜。另外的虽然都是短的,也由于没有留底稿,没有剪报,时间又太久了,只记得其中几首的题目,也都不见了。有被转载的,有被选入语文课本。很希望作为附录印出来,却不可能了。

世界文学史上,好些散文家年轻的时候都是诗人,后来才写散文的。我相反,七十岁了,才写起诗来。这是缓步走,都会吃力的。八十岁高龄学踢足球,球还没有踢出去人先倒了,只能跌断骨头的,自讨苦吃。

那十来首诗不见了,自己很可惜,原因在于那是适宜写诗的年龄写的,可能真有几句诗,没有别的原因。

为什么将不再有激情、不再有热情,这么老了才把写得所谓的诗拿出来了呢?也只因为是认真地写的,也没有别的原因。

要是真的只是散文分行,那就请不要分行,连起来读吧。

1977年 北京

其他网友回答

爱写诗的人,首先是他(她丿对诗词有着极浓厚的兴趣。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会把所遇到事依照自己的心得用精辟的文字和韵律表达出来。至于水平高低我想不用他人异议。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这是个人的选择自由。他没想过当诗人,也没想过名震诗坛,只不过是对自己情感的释放的一种方式,同时满足一下自己的兴趣而己。所以大有不必对爱写诗的人说三道四,异议满天飞。

其他网友回答

现代写诗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写现代诗的,一种是写仿古诗的。但无论哪一种,如果是真正的诗者,他们大多数在经济上是处于中下层,生活不太如意的人。其实,诗人,无论其经济怎样,一般而言,他们大多是不如意的人。如果生活如意,即便早前是诗人,他的诗兴也会被闲适如意的生活腐蚀掉。从我观察看,写现代诗的,内心相对浮躁,追逐名利者居多;而写仿古诗词的,内心相对恬淡,情操相对较高,内在素质和涵养较好,相比较而言,他们侧重于精神层次的追求和个人节操及素养的提升,比较洁身自好,他们一般会是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规范的倡导者、维护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