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唐三彩是什么样的(辽代有唐三彩吗?)

网友提问:

辽代有唐三彩吗?

优质回答:

【文藏来答】当然有啦!北京就有出土过,来看看~北京龙泉务窑发掘于1991年至1994年,为现存唯一一处从辽代早期到辽末金初最完整的制瓷手工艺遗址,填补了辽金窑址资料不足的空白。龙泉务窑最引人瞩目的是发现辽三彩,为北京地区首次发现,以往辽三彩的发现多集中于墓葬、遗址中,而在窑址中发现亦属先例。

辽三彩造型

龙泉务窑是一处以烧制中原风格瓷器为主的窑口,产品的造型具有典型的中原汉文化特征,故从造型层面而论,多汉族器型,而鸡腿瓶、马镫壶等契丹民族风格造型少见。龙泉务窑所产辽三彩主要为粗瓷,供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所用,故其造型也多与生活相关,实用性较强。其器型主要有灯、盘、碗、佛像、狮头等,颜色有绿、黄、白三调,白色较浅,实际为无色透明釉。

三彩方盘

盘:多为荷叶口盘、折腹盘、曲腹盘、折沿盘、方盘、卷沿盘、葵瓣口盘、锯齿口盘等。以三彩方盘为例,口径12.4、底径8、高3.2厘米。器型为方斗形,荷叶式花边,斜壁浅腹,平底。粉白胎略疏松,内施黄、绿彩琉璃釉,两色交融处呈黄褐、黄绿,釉厚滋润,内含细小开片,外施黄釉。

琉璃釉灯

灯:以琉璃釉灯为例,高15.5、盘径18厘米。上端为敞口卷唇直壁筒状,中间为盘式灯盏,下为喇叭形灯座。胎质松软为黑灰色,通体绿釉略有光泽。

更多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文藏APP】!因有尽有哦!

琉璃釉菩萨像

佛像:分为彩绘和琉璃釉两种。以琉璃釉菩萨像为例,高32厘米。坐姿,头戴花蔓冠,面相慈祥,大耳垂下,双目微启平视,眉间有毫,隆鼻,颈饰璎珞,袒胸腹,腕戴镯,下身着大裙,结跏趺坐,双手均从腕部残断,应施说法印。衣着、宝缯施绿釉,披帛、璎珞施黄釉、绿釉,肌肤为乳黄釉。

狮头:为动物饰件,以狮头残片为例,残高5.5、宽5厘米,模制。二目怒视,鼻宽口阔,毛发和胡须卷曲,施三彩釉。

辽三彩品种

黄绿釉盒

龙泉务窑出土辽三彩,色彩以绿、黄两色为主,其中白色为透明色,黄色略泛赭红色,施釉较薄,釉色界限分明,不见蜡泪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成品品种以彩绘佛像、盒、灯、炉及建筑构件为主。以黄绿釉盒为例,口径4.8厘米,胎质白细,以黄、绿两种色调为主,有细小开片。

琉璃炉残片

辽三彩装饰

辽三彩

龙泉务窑以生产白瓷为主,辽三彩陶瓷出现于第二期,且装饰纹样多流行于辽代中晚期,故辽三彩装饰较之唐三彩显得要简单,但具有北方民族区域特色。装饰方法主要有刻、印、点彩三种,其中刻花最多。装饰题材以花叶和莲花瓣为主,人物、动物图案较少。其中莲花瓣多出现于辽代早期,出现数量较少,人物题材纹饰多见人俑或佛像,刻画婴戏图较多。

龙泉务窑辽三彩陶瓷起源

辽三彩

辽三彩,顾名思义,指辽朝烧制一种含高铝、钠和低硅的呈现黄、白、绿三彩低温铅釉陶瓷。其产生背景有三:其一,辽三彩上承唐三彩影响。其二,龙泉务窑地处辽南京地区,自古便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交汇地带,“燕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其三,辽统治者对俘虏手工艺人妥善安置,使其能够专心从事手工业生产,“天禄元年,夺定州城垒,烧焚庐舍,尽驱居民而北”。综上所述,龙泉务辽三彩瓷器起源受本民族游牧文化(鸡腿瓶)、唐三彩烧制工艺(黄、白、绿)和中原地区定窑(白瓷)影响,而宗教文化(佛教)与域外文化(中西亚)仅是在辽三彩发展期间融入的特色因素,以适应辽朝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辽三彩

龙泉务窑陶瓷按照出土物造型演变,胎质、釉色和纹饰的变化,可大致分为四期:第一期瓷器以白瓷为主,另有少量黑釉、褐釉出土,其胎质、釉色多粗糙,夹有杂质较多,器型以大而实用为主。第二期瓷器以白釉为主,伴有少许茶叶釉、黑釉出土,胎质较为致密,杂质较少。第三期仍以白釉为主,胎质精细,胎色以牙白釉和洁白釉为主,此外还有酱釉、黑釉出土。第四期以白瓷为主,胎质、胎色细腻光滑,器型以精致小巧为多,此阶段酱釉、黑釉增多。而辽三彩陶瓷始于第二期,并在三、四期中大量出现,其造型、品种、装饰较之白瓷更为简约,且具有契丹民族风格。

龙泉务辽三彩陶瓷不仅在造型上独特,而且品种齐全、装饰精美,其风格粗狂、豪放体现出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考古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原文:北京龙泉务窑辽三彩陶瓷——姚庆

资源出处:《收藏家》2017年3月刊总245期

其他网友回答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辽代有唐三彩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