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感遇其三(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网友提问: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优质回答:

这首诗有几处解释上的错误,可以说明一下。

如果故作高人,那么首先,这首诗是《唐诗三百首》的编撰者蘅塘退士的自明心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恰恰代表者所有诗人,以及编撰者本人的人文情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兰,做为花草,从《离骚》开始就赋与了高洁美好的品性,兰叶,在建安七子徐干的《室思》中有所表达。而所表达的就是三个字——志不遂。而这三个字几乎可以引发所有文人的共鸣。

不平则鸣,

不遂则诗。

葳蕤,原是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可是在《东雀东南飞》中却可以形容夫妻,我们不难想到,《唐诗三百诗》是他和继室一同完成的佳作。做为男人,老婆的功劳一定要记得!

桂华,网上说等同于桂花,其实不是,桂华指的月亮中桂树的光华,借指月光。要鉴别桂华指的是桂花还是月光?很简单,只要看前后句就可以了。比如“蔓蔓芝秀,冯冯桂华”(《乾安》)、“鲜鲜桂华树,华好叶何奇”(《随园诗话》)、“金碧坚不灭,桂华兰有英”(怨别诗),这些应当是桂花。

比如“桂华今夜,欲照鹊台幽”(虞主祔庙诗)、“新正方半,冰轮桂华满”(《喻世明言》)、“华流瓦,纤去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彦)、“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要无”(白居易),这些应当是月光。

这一首后面有两个字——皎洁,所以,这里的桂华就是月光。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欣欣,草木茂盛,自尔,自然而然。潜台词就是自然生长,顺应时节。引伸为自己或诗人的心境,感受生活,体味人生,不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要保持心中的美好和善念,不随波逐流,不违背本心。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就是隐士,而隐士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高洁,孤独,傲然,安于贫穷,澄涤自心。这恰恰是本书作者的心声。

闻风,就是闻到风吹过来的花香,就是一个“嗅”字,要知道《易》中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引伸为知己,引伸为读者,作者是利用业余时间来编撰这本书的,所以作者对唐诗的爱好、欣赏和品味全体现这本书里,希望可以遇到知音,希望读者可以得到启迪和美好的享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一句依然是说品德,借花草来比喻诗,借诗来比喻自己,诗人写诗,作者编写诗集,都不是为了名利,为了物质,只是一种本心的表达,所以不强求你喜欢,不强求你认同,不强求你赞美。

而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在于此。

相比而言,《宋词三百首》的含金量逊了许多。

其他网友回答

《感遇》是一首需细细品读的佳作,诗人为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所作。此诗是《唐诗三百首》中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原诗共有十二首,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当时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此诗为其中第二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兰:即兰草,古时的香料,用来比喻高洁的操守。葳蕤:草木繁盛并且枝叶下垂的样子。桂华:即桂花,古时“花”、“华”二字通用。皎洁:明净。此句意为:春天的兰草叶子繁盛、枝叶下垂,秋天的桂花皎洁明净。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欣欣:指草木蓬勃茂盛。生意:即生机。佳节:美好的季节。

此句意为:它们欣欣向荣、生机勃发,一起形成了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林栖者:指山林里的隐士。闻风:指沐浴在兰桂的芬芳里。坐:因为。悦:喜爱、欣赏。此句意为:有谁知道山林里的隐士,沐浴在兰桂的芬芳里,因此相互欣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本心:本性。此句意为:草木有自己吐芬竟放的天性,哪里需要美人来攀折。古人所谓“感遇”,即感事寄兴—感怀自己的遭遇,抒发自己的理想。

此诗以传统的“香草美人”比拟手法,把自己比作春兰和秋桂,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只求保存自己“皎洁”的“本心”,而不求他人欣赏和举荐。

诗中诗人把君王或权贵比作美人,“林栖者”、兰桂等意象带着浓浓的隐士高洁风,暗喻自己不求“美人折”。最后一句流传千古,“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句透露着一股高洁、自爱之意,由此可见古文人之风骨。此诗用比得法,风骨自成,脍炙人口,经久流传不息。明人邢昉在《唐风定》里评道:“透骨语出之和平。”

其他网友回答

《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因主理朝政时经常直言进谏,以至屡忤唐玄宗意,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有感于心,遂作《感遇》诗十二首。

《感遇十二首.其一》全文: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一开始两句用整齐的对偶句,点出春兰秋菊的无限生机和芬芳皎洁的特征;三、四句写兰桂欣欣向荣和高风亮节的品质;后四句引出兰桂刚直不阿的情怀。

诗中张九龄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意蕴深远。

《感遇十二首.其一》语言质朴洗练,不卑不亢,饶有余味,《唐音癸籤》平之为"首创清淡之派",对王孟诗派颇有影响。

感遇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生际遇有所感而用语言来抒怀,这首诗中,张九龄托物言志,以清雅高洁的春兰和秋桂来比喻自己不随俗浮沉,不卑躬屈膝的志趣,表明了诗人坚贞清廉的本心,不求君相(美人)的重用欣赏的淡泊明志。

其他网友回答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的。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于声色,宠幸奸臣李林甫和牛仙客。牛、李把持朝政,朝廷腐败。张九龄对此非常的不满,于是采用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这十二首篇篇都是经典诗作,特别是《其一》更入选为《唐诗三百首》的首篇佳作。最后明志的一句“早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更是许多人一生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也是个人最喜欢的一句诗词之一。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一二句就用整齐的偶句,点出春兰和秋桂的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兰用葳蕤来形容,两字点出兰草春意盎然,无限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皎明洁净。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也只有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以及对朝廷现状的担忧。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在的山中隐者来。

七、八句直表心迹,点出诗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又寄寓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