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什么(知耻近乎勇是谁提出的)

“辱,莫过于不知耻,知耻近乎勇”,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大抵就是告诉人们要懂得知耻和改过。而我个人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知耻”是一个人的素养,“改正错误”需要勇气。

“辱,莫过于不知耻”的原文为“辱莫大于不知耻”,出自王通的《中说·关朗》,旨在强调知耻;而“知耻近乎勇”出自《礼记·中庸》,旨在强调改过。

1、“辱莫大于不知耻”旨在强调知耻:因为拒绝接受批评,所以才不知耻

“辱,莫过于不知耻”其实是“辱莫大于不知耻”的变形,旨在强调知耻,在王通《中说·关朗》中记录着这段话:

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大概就是告诉我们,最让人痛心的事情,莫过于拒绝接受批评;最让人感到羞辱的事情,莫过于恬不知耻。

其实这句话的前后逻辑关系并不难理解,恬不知耻之人不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错,于是便会拒绝接受批评。因为拒绝接受批评,所以依旧会我行我素,继而做出恬不知耻的事情来。所以,一个不知耻的人,大抵是不会接受批评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总结,“辱莫大于不知耻”旨在强调知耻。

2、“知耻近乎勇”旨在强调改过:否定自己和改变自己,需要勇气

而“知耻近乎勇”则出自《礼记·中庸》,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主要在于对“知耻”和“勇”的等同关系之理解。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对“知错能改”的赞扬,同时也表现了儒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剖析。“知错”,虽然是轻飘飘的两个字,但知错里面有认错之意,有许多人认为“认错”很简单,但是“认错”真的简单吗?不简单。口头认错可不是真的认错,真认错是打内心知错,并且确实去改正的一种行为。

正如没有多少人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一般,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去改错。毕竟人都有不自觉的“维护自己”之心态,有更多时候,我们认错往往“流于表面”而并非真心实意。

所以,儒家之“知耻近乎勇”实则是深谙“让人真正认错,并且改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这个道理。首先,知错需要人有“否定自己”的勇气,其次,这也需要人有“改变自己”的勇气。无论是否定自己,还是改变自己,都不是说说就能做到。所以,儒家才将“知耻”和“勇”放在等同位置。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知耻近乎勇”旨在强调改过。

3、“知耻”是一个人的素养,“改正错误”需要勇气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首先,一个有耻且格之知耻的人,一定是擅长接受批评的人。因为知道有些行为可耻,所以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亦是因为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做事从“义”,知道何谓可耻之“不义”之事。因此,“辱莫大于不知耻”告诉我们,“知耻”是一个人的素养。

其次,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需要极大的勇气。首先,一个擅长改错的人一定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要知道,与生俱来的好胜心往往会驱使我们包庇、无视,甚至逃避自己的错误。而改正错误,往往就是直面自己的不足,对自己在某些方面进行否定,这需要勇气。同时,改正错误意味着这对自己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未知的,同时改造的过程是困难的,因为自己改错的时候,面对的敌人是自己,因此,挑战自己也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知耻近乎勇”告诉我们“改正错误”需要勇气。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失去本我德性,不明道德所致。人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同道同德,则没身不殆、人生无忧。道德書院理子

“知耻近乎勇”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的?

优质回答

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其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德,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我出于个人观点谈一下,我不能完全赞同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比如:我老公以前有个相好的,她知道这样做不对,丝毫没有廉耻心,她的理念是爱我一个负了天下又如何,以前在我面前猖狂的很,可是君子再有容人之量,忍耐也是有限度的,愣的怕横的,横的也怕我这不要命的。跟我老实了现在,但是在外面跟别人还是我行我素,一点廉耻心没有,所以我觉得“知耻近乎勇”这句话很矛盾有时候,仅个人观点。

知耻近乎勇是一个汉语词汇,语出《礼记·中庸》。其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德。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为什么说人须知”耻?”耻”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优质回答

谢谢好友邀请回答!

为什么说人须知“耻”呢?大家都知道“耻”反过来就是“荣”了,“耻辱”与“光荣”是反义词。

耻,辱也。凡人须知耻。为什么?因为: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不知羞耻,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耻感的缺陷和迷失,做人则无以知己,做事则无以治事。有羞耻之心,人才会有良心和责任。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有道是“无耻,则无所不为”,“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人应有荣耻观,懂得什么是可耻,什么事荣光。

“人须知耻,方能过而能改”(朱熹《朱子语类?卷九》)。知耻是自律的基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如果没有耻感,人是无从悔过的。

耻文化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国之四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春秋《管子·牧民》)。有礼人就不会逾越规矩,有义人就不会妄自尊大,有廉人就不会贪得无厌,有耻人就不会屈从坏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春秋《管子·牧民》)。提高道德水准的基础在于人们对物质欲求的满足,所指虽然是百姓,但荣辱之心,为官理政者更不可或缺;“仁则荣,不仁则辱”(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仁者对大众有爱心,对社会有关心。是否行仁是人一生荣辱的关键;“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明顾炎武《日知录·廉耻》)。为官为士者讲廉耻,干干净净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就会带动并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端正纯化。

行己有耻。“子曰:行己有耻”(战国《论语?子路)》。人应该特别重视明耻。要有自尊、自爱之心,言行要顾惜名节,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耻辱心,不怕社会舆论的鞭挞与道德谴责,就到了药石难救的地步了;“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华而不实,耻也。”(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四》)。每个人都应该以为礼不终、中不胜貌、华而不实为耻;“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明顾炎武《日知录·廉耻》)。做人有大节、小节之分,知道什么是廉洁和耻辱是做人的大节,自我修养要从守廉知耻做起;“人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若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清康有为《孟子微·卷六》)。为人为官都应远离无耻。为官无耻则殃民,为人无耻则害己;“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二》)。知耻是做人的基础,常怀知耻之心,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否则就是“无耻”之人;“知耻近乎勇”(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人最大的勇气无外乎战胜自己,知耻的自觉会给人带来战胜自己弱点和抗拒外界诱惑的勇气。

言行一致。“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战国《论语?宪问)》。“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言行一致是君子之德,言过其行、言过其实、华而不实、夸夸其谈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引以为戒,引以为耻;“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 (战国《论语?公冶长)》。人应该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巧言令色;“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为官不知五耻者,不仅无所作为,无益于民,还会因侵占百姓利益而走向腐败,祸及自身。

总之,“羞耻之心,义之端也”,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羞恶之心可使人耻为所不应为,也可以使人耻不为所应为。为所应为便是做人的本分、做事的尽责任。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应该努力传承和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