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界】宋子伟 | 呜呼,义山的雨(节选)

(图片来源:网络)

/预估阅读时间:5分钟/
瀑布
茅屋
/
原上草
李商隐有什么呢

原文:2400字-}|雨|
:巴山夜雨时一唱三叹
一波三折

文 | 宋子伟
李商隐的性格偏于软弱内向,缺少男子汉大丈夫的杀伐决断,咏史诗写得再好只能说明尚有见地与热情罢了。这离社会对于一个济世的实行家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的李商隐,不会夤缘时会,见风使舵,更不可能与宦小们同流合污、蝇营狗苟。他的悲剧,除了社会历史、派别斗争的原因以外,还有他的性格特点。
李商隐的雨,有不同姿态。
(图片来源:网络)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孤寂。“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沧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沉重。“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虚幻。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圣爱。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博大。李后主的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惨痛。温庭筠的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壮阔。
唐人诗古体、七律、五律,即较有篇幅的诗篇,往往在写罢困厄牢骚之后于结尾豁达,给自己的情感以出路。而义山呢?
常常在结尾再下血泪辣手,再给人的心灵以惨痛的一击。“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使有限的伤感弥漫于无限的时空,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与“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寓悲凉于无迹无形。
(图片来源:网络)
李商隐咏雨之作中有“雨气燕先觉,叶荫蝉遽知”句,体会了一下燕、蝉的感受,“先觉”、“遽知”仍然是且疑且惊,无定无力:“先觉”固然觉了,仍然吉凶难卜,更不知“先”以后的事会发生些什么;“遽知”则更含有一种夏将尽的触目惊心的颤抖。“隔树澌澌雨,通池点点荷”句不算悲凉,但是这里的树与荷对于雨来说,是不相通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陌生的、漠然的。
“留得枯荷听雨声”亦如是,“枯荷”与“雨声”之间无相求相知相悦之情的,这就与锦官城里的红花对喜雨的欣然迎接与接受全然不同了。这些句子,在李商隐的咏雨之作中还是比较明快的,其他,就更加顾影自怜,心事重重:义山多寂寞,浑若不胜雨!
“秋应为黄叶,雨不厌青苔。离情堪底寄,唯有冷于灰。”秋、黄叶、青苔与雨浑然一个凄凄迷迷的世界,这世界似乎只有一个“冷于灰”的诗人了。
雨也罢,瑟也罢,蝴蝶也罢,终归是凄迷婉转、自恋自怜之情的李商隐。
作为一个诗人,李商隐常常深入地钻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自己的身世与情感的“寥落”“惆怅”境况十分敏感,又十分沉溺于去咀嚼体味自己的“无端”的“寥落”与“惆怅”。
(图片来源:网络)
他似乎有一种自恋的情结,有一种并非分明可触的难言之隐,使他生活在自我的忧伤心绪里,从而与天与人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疏离。他的“独自归”“独背寒灯”使他难于和外界相通,他的难于相通使他更加常常感到孤独。
这样一种孤独感和陌生感使他对自己的境遇和不幸更加自怨自怜。自怨自怜的结果当然会使一个敏感、多情、聪明而又抑郁的诗人更加失群寡欢。
他的诗中绝少畅快淋漓,哪怕是佯狂癫放。他很少洒脱超拔,哪怕是自欺自慰。他更少踌躇意满,哪怕是扮演一个求仁得仁的悲剧式的英雄。他经常好像是什么都没有得到,甚至什么都无法再寄予期望。
这样,大自然的细雨冷雨暮雨夜雨,就常常成为他温柔繁复而又迷离凄婉的忧伤。
呜呼,义山的雨。
(图片来源:@宋子伟)
宋子伟,玉祁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师文学网18名教师作家之一,《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语言学会会员。1999年担任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校园生活》杂志编委。出版《三月三》《芙蓉花开别样红》《落在宋词里的雨》《卷起千堆雪》《润物细无声》《方桥柳影故事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苏卷《礼社村》等。
主编:卞毓方| 出品人:李剑锋副主编:丹青丁一 梁长峨余继聪 姜君商务合作请发邮件至
bjcx25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