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让你束手无策?比起打骂,这几招或许更管用!

文 / 孟妈
图 / 网络
沉迷游戏,应该是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让妈妈们头疼的问题之一了。孟妈的一个同学是专门从事青少年游戏过度问题质询的,她说一天能接到2000多个电话,家长们全是“管不了!”“怎么办?”。看来面对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家长们更多的是束手无策。
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长们会把游戏视为洪水猛兽的原因了,可是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则是他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我之前看过一个研究报告:八成的孩子通过同学或朋友了解游戏信息,游戏俨然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社交语言。
而在父母这边却更多的采用回避、打骂、放养的消极态度来回应孩子,那份报告还显示:近半数孩子乐于主动与父母谈论游戏,而主动与孩子谈论游戏的家长比例仅为32.4%。消极的态度只能带来更大的隔阂。
孟妈一直觉得只有更多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最好解决游戏沉迷的关键。然而经常听到的却是“我就不明白了,游戏有什么好玩?”正是如此所以你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沉迷其中,这才没找到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办法。
那,游戏到底有什么好玩呢?
游戏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更简单也更纯粹,玩法设计的时候一般只侧重人性中的某一个点,因此孩子能更好的在游戏世界里找到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就是孟子有时也会拿我手机去玩的原因了。
记得之前新闻里有个孩子因为烧伤后无法上学,无法出门,所以在游戏里充值了上万块钱,其实只不过是为了在虚拟世界里寻找社交和快乐。这可不止是一个例,我观察了很多沉迷游戏的孩子,发现在现实中他们都是不快乐的。
你会发现很多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酿成悲剧的故事里,留守家庭占的比例非常大,这里面其实反映出的更多是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我认为把沉迷游戏归结于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家长还必须反思自己是否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
面对虚幻的快乐,需要自控力和自制力。而我觉得所谓自控力与人的大脑发育程度与社会阅历都息息相关,未成年人的大脑并没有发育完全,所以相比成年人更容易沉迷其中。而这个快乐的程度,就决定了孩子沉迷的程度。
有些家长自己虽然不沉迷游戏,但是沉迷麻将,扑克,酒局结果导致反而疏忽了对孩子的照顾。个人认为这些行为和沉迷游戏其实没什么差别,也导致了孩子只能通过游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排解孤单,久而久之家长孩子形同陌路是必然的。
所以解决游戏成瘾,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和孩子相处。家长们总是喜欢用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想法设法的控制孩子。砸机子、断网、封号、打骂这些行为换来的必然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辍学、绝食、离家出走。
那么正确的操作应该是什么呢?孟妈这里推荐给大家三条建议:
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家长应该试着陪孩子一起上网,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明白一点:虚拟世界确实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不是只有精彩的游戏而已。比如当孩子做完作业后,可以在网络上和一些小朋友聊天,也可以在网上听歌,看视频。
如果家长真的认为确实有必要,可以在孩子使用的电脑或手机上进行一些设置,或者安装一些过滤软件、管理软件。在设置和安装前要跟孩子说明,避免当孩子发现以后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
注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对待孩子的游戏成瘾,家长们应该拿出自己的耐性来,用长时间的陪伴和亲情把他拉回到现实世界中。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多陪陪他,这样即可以监督孩子,也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最好办法。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更多的在孩子身上倾注时间和心血,孩子才能更好、更茁壮地成长。
帮孩子培养一两种爱好或特长
想让孩子一下子摆脱游戏是不现实,也是极其困难的,不如想个办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帮孩子培养一两种爱好或者特长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之前孟妈也说过了,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现实中的没办法获得满足感,那么如果现实中的满足感大于游戏里获得,那么孩子自然不会再沉迷游戏了。而拥有一项别人没有的特长,正是最能让孩子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此外孟妈希望家长们能明白孩子已经是一个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了,你说的任何话他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面对网络游戏,我觉得家长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娱乐权利,不要功利化地看待网络和网络游戏,构建积极的朋辈关系,帮助孩子提升自我价值感,应该把网络游戏作为亲子沟通的重要话题和亲子共娱的重要活动。希望未来那么因为沉迷游戏而导致的悲剧能越来越少吧~

-END-
孟妈
90后“小鲜妈”,爱生活、爱分享,爱孟子也爱孟子他爹。笔耕多年,积累了近70万粉丝,和各位宝妈分享最新最潮的带娃姿势,科普最酷最有趣的母婴内容。
2019 / 03 / 01 星期五